第139章 上春晚(1 / 2)

搞定完公司安排之后,王轩依旧在做电影后期制作,工作不知时,一转眼就到腊月三十了。

表舅照旧邀请王轩去他家过年,王轩依旧婉拒了,今年还有正当理由,参加春晚。

王轩的节目是在中后期,大概要到十点多,王轩大概得提前三个小时动身,这会儿央视演播厅在西三环,而王轩住的四合院在二环内,到春晚现场得十多公里。

王轩来到春晚后场处,一眼望去好多熟面孔,港台的有周结论,莫文为和齐琴。

大陆的也有很多熟面孔,比如赵遮天,黄易,蒋琴琴,程好。

别问为啥全是女明星,主要是男明星王轩也不认识几个,名气大,资历够的都有独立化妆间,比如赵奔山。

当然,王轩虽然人气够高,热度够大,但王轩依旧只能站走廊等着,见到人来人往都是微笑面对。

别说王轩了,赵遮天这会儿也在那儿站着个呢。

毕竟今年大佬太多了,不仅有赵大爷,还有六老师,新年致辞的还是航天英雄。

当然还有个大佬,王轩不能提,这还是王轩在演出名单上看到的,一开始王轩还有点怀疑名单是不是搞错了,王轩还特意到处溜达,还真遇到了本人。

王轩是一秒乖巧打招呼。希望能留个好印象。

没一会儿,范小胖也到了,王轩也是终于有个熟人可以聊天了,王轩还没开口,范小胖说道:“你怎么来这么早,怎么也没提前和我打声招呼。”

“我来的还早啊,你看看时间,我到的时候,春晚已经开播了,你的节目怎么换到了第三十一,而且你的演唱歌曲怎么也换了。”

“我也搞不清是什么原因,据说是《亲爱的那不是爱情》不适合春晚舞台,最后换成了首歌,排序也换了。”

今年的语言类作品除了赵大爷的《送水工》让观众从头笑到尾外,其他的语言类就不太行了。

怎么说呢,相声这种艺术形式好像天生与春晚不和,今年郭得钢师父侯老先生的节目除了形式热闹点,内容“太应景”,包袱老套了,像是为了凑热闹而写的。

笑点不新鲜,有点“数来宝”味道。

后世的岳云碰同样也不太行。一个是老郭师父,一个是老郭徒弟,都证明了相声确实不适合春晚舞台,过于正经,不好笑。

冯大爷的小品《让一让,生活真美好》,依旧稳健,表演很熟练,主题正能量,但包袱被批“太健康”,笑点不够狠,“笑过就忘”。

前面的几个节目过去得有些寡淡。

无论是冯大爷的相声,还是郭斯坦、郭俊杰的小品,都引不起观众太多的笑声。

客厅里的电视声成了背景音,观众不是在嗑瓜子,就是随口聊家常,偶尔笑一声,也很快就散掉。

就在这时,主持人的声音骤然响起:

舞台灯光骤然暗下

大屏幕上缓缓浮现出宣纸的质感,墨迹一点点蔓延开来,化作“兰亭序”三个行草大字。

伴奏前奏响起时,一位身着素衣的舞者缓步上台,手执狼毫,在地屏上写下流转的字迹。

每一次笔锋的顿挫,都与乐声的节拍呼应。

当镜头拉近,舞台中央骤然亮起一束冷白光,王轩缓步走出。

舞台布景极简,没有繁杂的彩灯,而是背后一整面巨大的水墨屏风。

墨迹在屏幕上缓缓晕开,宛如一笔笔书写的卷轴,映衬着他手中那支古风麦克。

乐声起,古筝与钢琴交织。台下观众原本还在窃窃私语,可随着他第一句清亮的吟唱,整个大厅瞬间安静下来。

就在副歌前,舞台两侧缓缓升起两条由纱幔与灯光构成的“墨龙”,蜿蜒盘旋于半空。

伴舞者不是热闹的群舞,而是四位身着素衣的舞者,他们手持毛笔形道具,在舞台地屏上留下巨大的书法轨迹,仿佛兰亭修禊时的挥毫泼墨。

电视机前的观众们怔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