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选角(2 / 2)

可惜现实是残酷的——2003年的张白芷正是电影咖当红之时,光永盛那边的合约与档期就完全卡死了,她自己也不可能为了电视剧放下电影资源。

哪怕张白芷本人有兴趣,背后的经纪公司也绝不会放行。

排除了张白芷后,王轩的选择面明显缩窄。

他需要找一个既有知名度,又能撑住古装造型的女演员。经过一番思索,他最终把目光落在了贾靖文身上。

等到下半年《倚天屠龙记》上星播出,贾靖文在观众心里的武侠女形象,会因为赵敏深入人心。

她在剧中一袭男装时,英气逼人,举手投足间的洒脱不输任何男角;而当她换回女装,又能展现温婉与妩媚的反差感。

这种“可攻可柔”的气质,正是上官海棠这个角色最需要的。更重要的是,贾静雯的演技也足够稳健,她既能演出海棠对兄弟情义的执着,也能表现出角色内心的孤傲与脆弱。

做出决定后,王轩心里反倒踏实下来。选角不可能永远理想化,关键在于综合资源、档期和观众接受度。

在这一瞬间,王轩仿佛已经能预见到未来剧集播出时的画面——银幕上的贾靖文一袭男装,眼神冷冽,手执利刃,站在风雪之间,任由发丝飞舞。观众会相信,她就是那个不容忽视的上官海棠。

关键是王轩又可以集齐芷若和赵敏,让两人都女扮男装,想想就刺激。

段天涯这个角色,本身是《天下第一》里最具正气的一条线。他出身江湖,却有家国情怀,既要表现出坚毅果敢的一面,又得让观众看到他内心的柔情与挣扎。所以挑选演员时,王轩格外慎重。

原版的李亚朋,的确把角色立住了。他眉宇间自带正气,声音和气场也足够厚重。

但问题在于,2003年的李亚朋已经是一线演员,片酬水涨船高,单集报价足以让电视剧预算吃紧。

更要命的是,王轩清楚李亚朋的志向并不在演艺圈,他虽然还在接戏,但私下已经开始涉足投资,未来几年更是渐渐淡出演艺舞台。

所以王轩把资源给他完全没好处,他还是适合去投资房地产和在家伺候天后。

因此,王轩干脆放弃了李亚朋,转而考虑更合适的选择。他的首选人选之一是严一宽。

这个名字在古装剧圈子里几乎是“颜值与气质的保证”,不管是《少年张三丰》里的张君宝,还是后来的各类古装角色,严一宽的剑眉星目和冷峻气质都完全符合段天涯的设定。

他站在那里,不说话就有一种正直与清冷的气场,拿刀持剑的画面感更是极强。更重要的是,严一宽当时虽然有名气,但片酬和要求都比李亚鹏要低得多,对于王轩这样一部新布局的电视剧来说,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

另一位候选是乔政宇。和严一宽相比,乔政宇的气质偏柔和一些,但这反而让他多了一份江湖浪子的味道。他在《雪花女神龙》里的表现就让王轩眼前一亮,俊朗外形与带点忧郁的眼神,非常契合段天涯身上那种既正义又多情的特质。如果剧本稍微往情感层面多做铺垫,乔政宇完全可以把段天涯演出更细腻、更能打动女观众的效果。

总的来说,王轩最终的想法是——李亚朋虽然是原版最稳妥的选择,但过于昂贵且未来不稳定。

严一宽和乔政宇则在外形、气质与演技上都能接替,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贴合段天涯的侠义形象。成本更低,潜力更大,也更符合王轩对新版《天下第一》的整体规划。

归海一刀这个角色,是《天下第一》里相当特别的存在。他性格冷峻寡言,刀法凌厉绝伦,行走江湖间自带一股生人勿近的气息。

相比段天涯的正直豪情、铁胆神侯的威风凛凛,归海一刀更像是一道孤独的寒光,锋芒毕露却冷冷悬在观众心头。这样的角色,若要选角不当,很容易演成呆板木讷,缺乏层次感。

王轩在斟酌时,反而很快就确定了人选——霍建华。原因很简单:2003年的霍建桦刚刚从台湾转战内地,还没什么名气,影视作品数量有限,片酬自然不会高。

对剧组而言,这既能节省成本,又能挖掘一张“新鲜面孔”,让观众在剧集播出时眼前一亮。

更重要的是,霍建桦的气质与归海一刀的设定出奇契合。他的五官线条清晰,眉眼之间自带一股冷淡疏离的感觉,不需刻意表演,就能传达出角色的孤高感。

而他在戏外的低调性格,也恰好与归海一刀的寡言少语重叠。王轩甚至觉得,如果换成更有名气的演员,未必能演出这种“安静的锋芒”,反倒容易显得用力过度。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里,霍建桦确实凭借《天下第一》打开了内地市场,逐渐走红。

这说明角色与演员之间的契合度极高。

王轩知道,很多时候选角的成功不在于名气大小,而在于演员能否真正融入角色,把观众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人物身上。霍建桦的“冷脸”气质,就是归海一刀最好的壳。

因此在归海一刀的人选上,王轩几乎没有过多犹豫。霍建桦对于内地而言是新人,但这正好能让角色更纯粹,不会因为演员本身的包袱而影响观众的代入感。

至于片酬方面,以霍建桦当时的行情来看,即便是男二号级别,也远远低于李亚朋那样的一线演员,可谓物美价廉。

在王轩的设想中,当霍建桦第一次以归海一刀的身份登场时,手持长刀,神情冷峻,话不多说,却让空气骤然一紧,观众便会明白:这就是剧中最锋利的一把刀。

成是非这个角色,在《天下第一》里绝对算得上“灵魂调味剂”。

他古灵精怪,嘴贫心直,既是全剧的笑点担当,又常常在关键时刻点醒其他人物,既能缓解剧情的紧张,又推动主线的展开。

要把这样一个人物演活,演员必须具备极强的喜剧感,同时又不能缺乏正气,否则观众只会把他当成搞笑小丑,而不是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江湖人物。

在原版中,郭靖安的表现无疑是可圈可点的。

他天生带着几分机灵劲,演技炉火纯青,把成是非的滑稽与仗义拿捏得恰到好处,甚至一度让观众觉得这是“为他量身打造的角色”。

王轩在重拍选角时却有了不同的想法——在他看来,邓朝才是更合适的人选。

2003年的邓朝,刚刚凭借《少年天子》中的顺治皇帝一角获得关注,被业内认定为“古装正剧的潜力股”。

他此时的形象,大多是少年帝王或风华正茂的青年,观众印象里是端庄、内敛、气宇轩昂的,甚至有点板正。但作为后世人,王轩比任何人都清楚,邓超的真正潜力不止于此。

在未来的影视作品里,邓朝以“全能型”着称,不仅能演深情厚重的正剧角色,也能在喜剧里放飞自我,表现出夸张、灵动的搞怪一面。

无论是舞台剧式的肢体表演,还是生活化的幽默对白,他都能信手拈来,带给观众意想不到的惊喜。只不过在2003年的当下,业内和观众对他的认知还局限在“皇帝专业户”的框架里。

王轩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他知道成是非这个角色,需要一个能突破传统框架的演员来诠释,而邓朝正好是那个被“低估”的潜力股。

如果此时能启用邓朝,不仅能让剧集焕然一新,还能提前激发他喜剧天赋的一面。观众看到的不会只是一个搞笑的侠客,而是一个既能插科打诨,又能在关键时刻爆发情感力量的人物。

因此,在王轩的选角名单里,成是非毫无悬念地锁定邓朝。他相信,只要把握住这个机会,邓朝必然会在这部剧里交出一份让人惊艳的答卷,甚至比原版更具话题性。

毕竟,一个从“皇帝专业户”转型为“江湖活宝”的邓朝,本身就是巨大的反差和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