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牌坊陷阱(2 / 2)

赵小满神色如常,甚至对钱友德微微颔首示意,语气平和:“钱乡绅不必紧张。我等来此,并非阻挠诸位兴建牌坊。”

她话锋一转,指向那些堆放着的、质地紧密厚重的青石条与石构件,朗声道:“我农社近日欲修缮屯东水渠闸口,急需此等优质青石料作为闸基,以保灌溉无忧,田亩丰产。闻听诸位乡绅在此备料,特来商议,可否将这些石料,转让于农社?”

此言一出,不仅钱友德等人愣住了,连跟在赵小满身后的农社妇人也吃了一惊。来买牌坊的石料?

钱友德反应过来,气得胡子直抖:“荒谬!此乃兴建贞节牌坊之圣料,岂容尔等玷污,挪作他用!简直岂有此理!”

赵小满却不急不躁,反问道:“钱乡绅口口声声为旌表风化,匡扶正义。请问,是一座竖在那里仅供观瞻的牌坊于民生更有益,还是保障数百亩良田灌溉、让千百人得以饱腹的水利闸基更为急迫?孰轻孰重,乡绅饱读诗书,莫非分不清么?”

她目光扫过周围渐渐聚拢过来的乡民,声音提高了几分:“若诸位乡绅执意要建这牌坊,农社自然无权干涉。只是,日后若因水闸不牢,灌溉不利,导致粮田减产,影响纳粮,不知这责任,是该由坚持用石料建牌坊的诸位乡绅来负,还是该由一心只想修好水渠、保障民生的农社来负?”

这话绵里藏针,直接将一顶“罔顾民生”的大帽子扣了过去。周围乡民听闻,窃窃私语起来,看向钱友德等人的目光也带上了几分质疑。毕竟,牌坊不能当饭吃,而水渠却关系到家家户户的收成。

钱友德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捐建牌坊是为博取名声、打压农社,若反而因此惹上妨害农桑、影响赋税的嫌疑,那便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他身边几位乡绅也面面相觑,气势顿时矮了半截。

赵小满趁热打铁,从袖中取出一袋银子,放在一旁:“这些石料市价几何,农社愿足额支付,绝不让诸位乡绅吃亏。至于旌表节烈之心,未必非要拘泥于一座石坊,亦可施粥赠药,助学修路,皆是功德。”

钱友德骑虎难下,僵持半晌,眼看众怒难犯,又实在找不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这“公平交易”,最终只得铁青着脸,咬牙道:“既……既是为了水利农耕,便……便让与你们便是!”说罢,袖袍一甩,狼狈而去。

赵小满也不多言,立即指挥随行妇人,与那目瞪口呆的工匠交涉,点验石料,支付银钱。随后,农社动员了数十名青壮妇人,喊着整齐的号子,将那些原本要用来构筑礼教丰碑的厚重青石条、石构件,一块块抬起,运往屯东水渠闸口的方向。

不久,一座坚固无比、以“贞节牌坊”石料为基础的新水闸,在赵家屯东头矗立起来,控引水流,滋养着下方大片沃土。而那处高坡上,只余下一个光秃秃的基座痕迹,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场较量的结局。

牌坊陷阱,巧破于无形。赵小满以民生之急,化解礼教之压,将象征束缚的石料,化为了滋养生命的基石。这一拆一建之间,不仅解除了眼前的困局,更以一种极具象征意味的方式,宣告了旧式贞节观念在务实、进取的新生力量面前的无力与荒诞。那流水潺潺的水渠,远比任何沉默的牌坊,更具生命力与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