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差一走,堂内顿时炸开了锅。
“小满,这可如何是好?答应就是亏死,不答应就是死路啊!”王二婶急得团团转。
“官家这是明抢啊!”春兰气得眼圈发红。
周砚清面色凝重:“社长,织造局势大,硬抗绝非良策。或许……可稍作让步,再徐徐图之?”
赵小满却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绝:“让步?今日让五成,明日他便敢要七成!官家的胃口,是填不饱的。这布,绝不能按他们的价卖!”
“可不卖又能卖给谁?织造局发了话,那些布庄恐怕也不敢再大量收我们的布了!”王二婶忧心忡忡。
赵小满踱步到窗前,望着远处操练的“巾帼牛”和整齐的田垄,脑中飞速运转。官路不通,商路受阻,必须另辟蹊径!她的目光,仿佛穿越了千山万水,投向了北方那片广袤而苦寒的土地——边关。
她猛然转身,语气斩钉截铁:“我们不卖给织造局,也不指望那些布庄了!我们卖到边关去!”
“边关?”众人愕然。
“对!边军!”赵小满眼中燃起火焰,“将士们常年戍边,风沙苦寒,贴身的衣物,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结实!是耐磨!是保暖!我们的‘巾帼青’,颜色或许不入宫绸之眼,但论及牢固耐磨,正是边军所需!而且,边军采购,看重实用,价格公道,绝不会如织造局这般盘剥!”
这个想法太过大胆,边军采购自有体系,岂是那么容易打入的?
赵小满却已然有了计较:“周先生,你立刻修书数封,以农社名义,陈明我‘巾帼青’布匹之特点,尤其强调其色牢耐磨,经久耐穿,适于边军艰苦环境。将布样一并附上,派人火速送往北疆几处重镇,直接找负责军需的将官接洽!信中就写——”
她顿了顿,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说道:“巾帼农社敬上:将士贴肉衣,要最牢的布!我社‘巾帼青’,愿为边关将士,织就最耐磨的战衣!”
宫绸危机,逼出奇招。拒官办织造局压价,转而瞄准边军市场。赵小满以“将士贴肉衣,要最牢的布”为切入,精准抓住边军需求核心,试图将危机转化为开拓新市场的机遇。此举不仅是为了摆脱盘剥,更是农社战略眼光的一次飞跃。能否成功叩开边军的大门,关乎农社能否真正摆脱地方势力的钳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