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柒转身回到屋内,改革派官员们已在等候。他神色凝重地说道:“吏治初整,但百姓对变革仍存疑虑。我打算亲自到各地走访,倾听他们的声音,你们意下如何?”官员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一场与百姓面对面的交流行动,即将开启,而叶柒也将再次直面变革路上的新挑战。
数日后,叶柒带着几名随从,离开了京城。他们首先来到了京城附近的一个乡村。此时正值午后,阳光洒在田间,劳作的百姓们看到叶柒一行人,纷纷投来警惕的目光。
叶柒主动走向一位正在田间除草的老者,微笑着打招呼:“老人家,辛苦了。我想和您聊聊如今的变革之事。”老者直起腰,上下打量着叶柒,眼神中满是疑惑:“你就是那个搞变革的叶柒?我们庄稼人,只知道种地吃饭,你那些变革,对我们有啥好处?别折腾得我们没饭吃。”
叶柒耐心解释道:“老人家,变革是为了让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就像我们推行的新农具,能让您种地更省力,收成更多。”说着,叶柒让随从拿出新农具的模型,向老者演示起来。老者看着新农具,半信半疑:“真有这么好?可我们祖祖辈辈都这么种地,突然用这新玩意儿,能行吗?”
叶柒继续说道:“已经有其他村子试过了,收成比以前多了两成呢。而且,我们还会安排人来教大家怎么使用。”老者微微点头,若有所思。这时,周围的百姓也渐渐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听说你们要改税赋,这以后我们交的税是多还是少啊?”一个年轻的农夫问道。叶柒回答:“税赋的改革,是为了更加公平合理。以后,大家按照实际的收成交税,收成多就多交点,收成少就少交点,不会让大家负担过重。”
“还有那学堂的事儿,为啥要让女孩子也读书?”一位妇女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叶柒笑着说:“女子读书,能懂得更多道理,以后管家理事也更有方法。而且,她们学到的知识,说不定还能帮家里想出新的赚钱法子呢。”
在这个乡村,叶柒与百姓们交流了许久,他认真倾听着每一个问题,耐心解答。随着交流的深入,百姓们的表情逐渐缓和,原本紧皱的眉头也慢慢舒展开来。
离开这个乡村后,叶柒一行人又马不停蹄地赶往附近的城镇。城镇里,商人们对变革也有着自己的担忧。在一家茶馆里,叶柒与几位当地的商贾相对而坐。
一位胖胖的商人率先开口:“叶大人,您推行的商业新规,限制了我们的一些经营手段,这生意以后可怎么做?”叶柒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说道:“商业新规是为了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以前有些不良商家以次充好、哄抬物价,新规实施后,大家都在公平的规则下竞争,长远来看,对生意只会有好处。”
“可这新规实施后,我们的成本好像增加了。”另一位商人皱着眉头说道。叶柒解释道:“成本增加只是暂时的。我们正在修建新的道路,以后货物运输会更便捷,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而且,随着市场的规范,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来做生意,客源也会增多。”
商人们听了叶柒的解释,相互对视,低声讨论起来。叶柒又说道:“我也希望各位能给我提提意见,看看新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一位精明的商人想了想,说道:“叶大人,新规里对于货物查验的流程有些繁琐,能不能简化一些?”叶柒点头道:“这个建议不错,我会考虑调整。”
在城镇里,叶柒同样花了不少时间与百姓沟通。他不仅解释变革的好处,也认真记录下百姓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数日的走访,叶柒从乡村到城镇,与无数百姓交流。他发现,百姓们的疑虑主要集中在变革对自身生活的影响上。于是,他根据百姓们提出的问题,对变革计划进行了一些调整。
回到京城后,叶柒立刻召集改革派官员,将这几日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一一列出,商讨如何调整变革计划。“百姓们的担忧,我们必须重视。比如新农具的推广,要加大宣传和指导力度;商业新规,简化货物查验流程。”叶柒有条不紊地说道。官员们纷纷响应,迅速投入到计划调整的工作中。
随着变革计划的调整和叶柒的宣传解释,百姓们对变革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乡村里,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尝试使用新农具;城镇中,商人们也慢慢适应并认可了商业新规。
然而,叶柒心中清楚,百姓们的支持目前还只是初步的。他站在京城的城楼上,望着熙熙攘攘的街道,心中思索着。百姓们的支持能否持续?后续变革中还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疑问,如同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但他的眼神依旧坚定,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他都将继续前行,为了大明的变革,为了百姓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