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诸葛亮便已悄然离开了这座新克的中原重镇,带着朱然、陆抗以及五千精锐亲军,搭乘快船,顺淯水而下,转入汉水,再入长江,星夜兼程,直扑建业。
建业,这座曾经的东吴都城,自归附季汉以来,在诸葛亮主导的新政下,本已渐趋安定。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司马懿为了给诸葛亮制造压力,通过潜伏的细作和暗中联络,司马昭成功煽动了一些原东吴的失意旧臣、地方豪强以及部分对蜀汉统治仍存异心的势力,在吴郡、会稽等地掀起了规模不小的叛乱。他们打着“驱除蜀寇,光复江东”的旗号,攻城掠地,一时之间,江东震动。
然而,他们低估了诸葛亮在江东的根基与威望。
船队尚未抵达建业,沿途郡县已然闻风而动。当年诸葛亮坐镇江东推行新政,轻徭薄赋,抑制豪强,提拔寒门,兴修水利,早已深入人心。各郡太守、守将多为诸葛亮一手提拔或深受其恩,闻听丞相亲至,更是士气大振,不待中枢命令,便已自发组织兵马,对叛军进行清剿围堵。
当诸葛亮的座船抵达建业码头时,留守建业的重臣刘巴、黄权以及江东本地出身、已真心归附的顾雍、张承等人,早已在码头迎候。
“丞相!”黄权快步上前,面带愧色,“臣等无能,致江东不宁,劳丞相亲临……”
诸葛亮扶起他,目光扫过略显残破但秩序已然恢复的码头和城垣,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非尔等之过,乃司马氏奸计耳。叛乱情形如何?”
刘巴禀报道:“回丞相,叛军虽看似声势浩大,实则乌合之众。其主力约三万人,聚集于吴县一带,由原吴国宗室孙奂及豪强严白虎之后统领。其余各地小股叛乱,在我地方郡兵与自发组织的乡勇清剿下,已大部平息。吴县叛军闻听丞相将至,已军心涣散,据城不出。”
诸葛亮微微颔首,并未急于部署军事,而是先问民生:“城中百姓可安?市井可曾受损?”
顾雍感慨道:“丞相仁德,百姓感念。叛乱初起时,确有骚动,然闻丞相将至,民心立安。城中士绅亦多出资出力,协助守城,叛军细作几无立足之地。”
看来之前在这儿搞民生建设没白搞,群众基础好啊!这就叫‘民心所向’,比多少军队都管用。司马昭想靠煽动叛乱给我后院点火,道行还浅了点。
“善。”诸葛亮脸上露出一丝真正的笑意,“传令:犒赏守城将士及有功乡绅。开仓放粮,赈济因战乱受损的百姓。同时,以大汉皇帝名义发布告示,只诛首恶,胁从不问,凡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
他雷厉风行,一边稳定人心,一边部署军事。并未调动太多兵马,只命朱然率本部一万精锐,会同当地郡兵,前往吴县平叛。他甚至没有亲临前线。
结果毫无悬念。在诸葛亮巨大的威望震慑和“只诛首恶”的政治攻势下,吴县叛军内部迅速分化。朱然大军一到,尚未攻城,城内便发生内乱,叛将擒杀孙奂等人,开城投降。这场看似汹汹的江东叛乱,从诸葛亮抵达建业到彻底平息,前后不过十余日,堪称迅雷不及掩耳。
建业城头,最后一波叛军首级被悬挂示众,以儆效尤。而诸葛亮的身影,已再次登上了东去的舟船。他的目光,已投向了更东方的战场——淮南。
江东既定,诸葛亮毫不停留,留下刘巴、黄权等人善后,再度携朱然、陆抗及五千亲军,乘船沿江西进,过芜湖,入濡须水,北上巢湖,直抵淮南重镇——寿春。
之所以选择淮南作为下一个主攻方向,源于诸葛亮对全局的精准判断。司马懿在识破宛城“围点打援”之计后,迅速调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