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渭水龙吟(1 / 2)

曹真十数万大军,如同一片厚重的乌云,压在渭水北岸。连营数十里,旌旗蔽空,刀枪耀日,士气看似高昂。然而,在这浩大声势之下,却隐藏着曹真日益焦躁的情绪。

他的对面,长安城巍然矗立。更令他棘手的是,在长安城与渭水之间,诸葛亮布下了一座巨大的、运转不息的八阵图。

这并非简单的营垒或障碍,而是一个融合了奇门遁甲、精妙工事、兵力协同的活的防御体系。土垒、壕沟、鹿角、箭楼错落有致,看似杂乱,实则暗藏无限杀机。阵中通道百转千回,旌旗变幻莫测。曹军数次尝试进攻,或陷入迷途被两侧弩箭攒射,或被突然出现的蜀军小股精锐截击,或遭遇阵中预设的陷阱火攻,皆损失折将,无功而返。那八阵就像一只沉默的钢铁刺猬,让曹真这只猛虎无处下口,徒耗力气。

强攻不利,曹真只得采取最无奈却也最常用的手段——骂阵。意图激怒蜀军,诱其出战。

于是,每日里,魏军阵前都有嗓门洪亮、污言秽语的士卒,对着长安城和八阵方向百般辱骂。从诸葛亮到普通士卒,极尽嘲讽之能事。

这一日,曹军阵前一名身材异常魁梧、手持大刀的悍将策马而出,正是曹真麾下以勇力闻名的先锋大将——王双。此人不仅勇猛,更兼口舌恶毒。

他拍马来到两军阵前,运足中气,声音如同破锣,却传得极远:

“城里的蜀鼠听着!尔等丞相诸葛亮,缩头如龟,只敢摆弄些戏法障眼,可敢出阵与爷爷真刀真枪厮杀一场?”

“还有那赵云老儿!听闻你昔日号称常胜将军,如今怎也做了缩头乌龟?莫非年纪大了,枪也提不动了?不如回家抱孙子去吧!哈哈!”

“刘大耳!刘备!织席贩履之徒,冒充皇亲,假仁假义……”

当他恶毒地咒骂起已故的先帝刘备时,长安城头和在八阵中值守的蜀军将士无不目眦欲裂,拳头攥得咯咯作响,胸中怒火翻腾,几乎要冲破理智!无数道目光投向中军帅旗之下,期盼着出战的命令。

然而,诸葛亮的帅旗始终沉稳如山。严令早已下达:“妄出者斩!”他知道,这是曹真的毒计,一旦出战,便破了坚守之策,正中了敌人下怀。他端坐帐中,羽扇轻摇,面色平静,仿佛那些污言秽语只是清风过耳。前世五丈原的无奈对峙,司马懿的固守不出,如今攻守易形,他更深知忍耐的价值。

骂吧骂吧,掉不了几块肉。司马老贼当年比我还能忍呢…稳住,一定要稳住!

是夜,丞相大帐灯火通明。诸葛亮正在推演沙盘,帐帘却被轻轻掀开。老将军赵云,未着甲胄,只一身素袍,悄然走入,无声地跪倒在诸葛亮面前。

诸葛亮一惊,连忙起身欲扶:“子龙将军?这是何故?快请起!”

赵云抬起头,烛光下,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将,面容依旧刚毅,但那双曾经锐利无比的眼睛里,此刻却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悲怆和决绝的火焰。他的声音因压抑而微微沙哑:

“丞相…云,非为违抗军令而来。只是…只是白日那王双贼子,辱及先帝…云…云心如刀绞!”提到先帝,他的声音哽咽了,眼中泛起泪光,那是与他君臣相得、托付生死数十年的情谊,“先帝仁德着于四海…此贼安敢…安敢如此玷污!”

他重重叩首:“云,深受国恩,蒙先帝知遇,纵肝脑涂地,难报万一!今贼子猖獗,若任其辱及先帝而无人应答,恐寒了三军将士之心,损我大汉国威!云…愿请一枝将令,明日出阵,必斩王双于马下!以告先帝在天之灵,以振我军军威!之后,云甘受军法处置,死而无憾!”

诸葛亮看着跪地不起的老将军,心中巨震。他深知赵云与刘备的感情,那绝非简单的君臣之义,更是生死相随的兄弟之情。他也明白,让一位七十老将忍受如此奇耻大辱,是何等残酷。理智告诉他必须拒绝,但情感却让他难以开口。

“子龙…将军…”诸葛亮的声音也带着一丝涩然,“亮知将军忠义,然…然此乃曹真激将之法,意在诱我出战…”

“丞相!”赵云抬起头,目光灼灼,那是一种超越了年龄的、纯粹而炽烈的战意,“云非是逞血气之勇!云虽老,然枪犹利!斩一狂徒,顷刻之事,绝不恋战,不堕敌军圈套!求丞相…成全!”

帐内陷入死寂。诸葛亮看着赵云眼中那不容动摇的决绝,知道任何劝阻都是徒劳。他长叹一声,闭上眼,仿佛看到了当年长坂坡那道单骑救主的白色闪电。良久,他缓缓睁开眼,声音低沉而艰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