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枪道传承(2 / 2)

他一直以为,蜀汉宣扬赵云长坂坡之勇,是为了贬低魏将,是夸大其词的宣传。他此来,就是要戳破这个神话,为魏国正名。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古稀之年的赵云尚且如此,那壮年时的赵云,又该是何等恐怖?

巨大的挫败感和自我怀疑,如同冰水般浇灭了他所有的狂傲。少年锐气,顷刻间消散无踪,只剩下茫然和无措。

赵云缓缓收枪,气息平稳,仿佛刚才一番激战并未耗费多少力气。他看着眼前失魂落魄的少年,眼中没有胜利者的得意,只有长辈般的温和与了然。

“不必妄自菲薄。”赵云的声音平和而有力,“老夫一生征战,见过天下豪杰。能在我枪下走过十合者,已堪称万人敌。你能撑到近三十合,逼得我不得不全力出手,已是极为难得。”

他走上前,拍了拍文鸯的肩膀:“你所欠缺的,并非武艺根基,而是实战的磨砺与心境的沉淀。你的枪法,狠辣有余,变化不足;刚猛有余,圆融不足。遇弱则摧枯拉朽,遇强则易露破绽。老夫……不过是仗着比你多打了几十年仗,多看了几分生死罢了。”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点醒了文鸯。他猛地抬头,看向赵云。对方的目光清澈而真诚,没有丝毫轻视,只有殷切的指点和对良才美质的珍惜。

是啊,他的战斗经验,如何能与这位从黄巾之乱起便纵横沙场的常胜将军相比?

武人慕强。文鸯的狂傲,源于他对自身武力的绝对自信。而当这份自信被更强大、更渊深的力量以无可辩驳的方式击碎时,产生的不是怨恨,而是最原始的敬畏与折服。

更何况,赵云在胜后非但没有羞辱他,反而如此恳切地指出他的不足,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和鼓励。这份气度与格局,彻底征服了文鸯。

他脸上的桀骜不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羞愧、敬仰和渴望的复杂神情。他后退一步,整理了一下衣袍,对着赵云,深深一揖到地,声音不再狂傲,而是带着一丝颤抖和无比的郑重:

“赵将军……不,赵老师!晚辈……文鸯,狂妄无知,坐井观天!今日得见老师神技,方知天外有天!先前多有冒犯,请老师海涵!”

他直起身,目光灼灼地看着赵云:“那先锋大印,晚辈确无颜承受。但……晚辈恳请老师,允我留在长安,追随老师左右,学习枪法,磨砺心性!望老师成全!”

此言一出,台下众人面面相觑,皆露惊讶之色。这转变未免太快!但看着文鸯那诚恳无比的眼神,又觉合情合理。

赵云看着眼前这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眼中满是欣慰。他一生戎马,儿子赵统虽也成才,但天赋确有其上限,未能尽得他的枪法神髓。如今老天将文鸯这般天赋异禀、心性虽傲却可塑的良才送到面前,他如何能不喜?

“好。”赵云微笑着,再次说出了这个字,这次却充满了收徒的喜悦,“你若愿学,老夫便教。”

诸葛亮看着场下的这对师徒,内心窃喜:搞定!我就知道!老赵出马,一个顶俩!这波血赚!白捡一个未来超级打手,还附赠忠诚度!先锋印?嘿嘿,先在老赵这儿挂个名,以后慢慢忽悠……不对,是慢慢感化!

诸葛亮在观礼台上,羽扇轻摇,脸上露出了尽在掌握的笑容。一场原本可能引发外交风波和内部不满的闹剧,在赵云的绝对实力和个人魅力下,化险为夷,反而为季汉收获了一位潜力无限的未来战神。

第一届“子龙杯”以一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式落幕,但其影响,却远比一场简单的比武深远得多。长安城中,关于枪神赵云三十合内折服魏地狂傲少年的故事,开始以更传奇的色彩流传开来。而文鸯,这个来自敌国的少年,他的命运齿轮,也从此开始了全新的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