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训练馆内,乒乓球撞击球台的声音此起彼伏,清脆而密集。屈正阳穿着红色训练服,正与模拟水谷隼的陪练进行对抗训练。他的脚步不断在球台两侧滑动,“玉女穿梭”步法的衔接越来越流畅,每一次蹬地转腰都带着明显的国术发力痕迹。
“注意他的反手快撕!”秦志戬教练站在一旁,拿着战术板记录数据,“新规下他的发球旋转减弱,接发球时可以大胆抢拉。”
屈正阳点点头,手腕轻轻一抖,将对手的快撕球以“炮拳”轻冲回敬过去。乒乓球带着强烈的侧旋擦网而过,陪练扑救不及,球台旁的计时器显示,这一球的反应时间仅用了0.09秒。
“漂亮!”樊振东在隔壁球台喊道,他刚结束与马龙的双打训练,手臂上还缠着护具,“阳哥,你的步法比去好莱坞前更稳了。”
休息间隙,屈正阳唤出系统:“生成近期训练数据对比分析。”
“训练数据对比(10月vs11月)”
“炮拳轻冲成功率:72%→86%”
“玉女穿梭步法启动速度:0.12秒→0.09秒”
“逆旋转发球得分率:65%→78%”
“短板提示:中远台相持时力量输出稳定性不足,需强化核心力量训练”
“秦指导,我想加练中远台对拉。”屈正阳拿着数据报告走到教练面前,“系统分析显示,我的核心力量不足以支撑长时间相持。”
秦志戬看着报告上的曲线趋势,满意地点点头:“正有此意。下午安排你和马龙进行20分钟的多球相持训练,重点练腰腹发力。”他顿了顿,补充道,“另外,针对比赛用球弹性异常的问题,器材组已经调来了备用球,下午开始用新球训练。”
下午的训练强度陡然提升。马龙的中远台对拉极具压迫性,每一球都带着强劲的旋转。屈正阳起初有些吃力,连续几个回合后就满头大汗,但他很快调整战术,将太极的“以柔克刚”融入相持中——看似被动防守,实则不断调整拍面角度,将马龙的力量巧妙化解,等待反击时机。
“就是这样!”秦志戬激动地喊道,“相持时要学会借力,不要硬顶,这才是国术乒乓的精髓。”
训练结束后,屈正阳的球衣已经完全湿透,他坐在场边喝着水,看着樊振东和马龙讨论双打战术。这时,青训基地的教练打来电话,语气焦急:“屈指导,匿名捐赠的器材查出问题了,球拍胶皮的粘性超标,长期使用会影响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