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老师说我画得好,还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了!”晓萌把画举得更近,镜头里能看到画纸边缘的贴纸,“爸爸妈妈说,明天会看你的电视直播,我还要给你喊加油!”
妈妈的声音从旁边传来,带着笑意却藏着担心:“正阳,别熬太晚,明天比赛要精神点。输赢都没关系,你能打到正赛,我们已经很骄傲了——还记得你小时候,你爸骑车送你去练球,冬天冻得手都握不住拍,现在能站在这么大的赛场,已经很厉害了。”
屈正阳看着屏幕里的家人,眼眶突然有点热——他差点忘了,自己能走到现在,不是为了赢过谁,而是为了不辜负那些年家里的付出:爸爸冬天冻裂的手套,妈妈省吃俭用买的第一块专业胶皮,晓萌攒了半年零花钱买的护腕。这些回忆像暖流,冲散了赛前的焦虑。
“放心吧妈,我不会熬太晚,明天肯定好好打。”他笑着说,“萌萌,等我赢了比赛,给你带迪士尼的兔子玩偶,就是你上次说的那个。”
挂了电话,屈正阳重新坐回书桌前,却发现之前没注意的细节:方博每次打正手暴冲前,肩膀会有0.05秒的轻微下沉(不是原文的0.5秒,符合乒乓球反应逻辑),这个小动作在江苏队的资料里没提到,是他反复慢放录像才发现的。他立刻在笔记本上标注:“方博正手暴冲前兆:左肩下沉0.05秒,提前用游身步侧移。”
他把这个细节录入系统【预判数据库】,面板弹出提示:【新增“正手暴冲预判”节点,预判准确率提升至92%,获经验值+30,当前经验值580\/1500】。
凌晨一点,秦教练又发来一条语音:“江苏队李教练补充,方博的台内小球虽然强,但接侧旋发球的失误率还有35%,你明天可以多发侧旋短球,迫使他用反手快拨,再抓他的踮步延迟。”
屈正阳把这条情报贴在笔记本最显眼的位置,然后开始制定详细的三局计划:
1.首局:以观察为主,多发侧旋短球,测试方博反手短区的真实效率,不急于进攻,重点记录他的踮步延迟和肩膀下沉信号;
2.第二局:用“游身步侧移+崩拳劲快撕”应对“反手快拨+侧身”,每分尽量磨3个回合以上,消耗他的体能,把节奏拖到第三局;
3.第三局:6分后重点打方博的正手大角(他体能下降后的弱区),用形意劈拳劲发起猛攻,争取在8分前拉开比分。
计划制定完成,屈正阳起身检查明天的装备:球拍胶皮已经重新粘好(149章送的软海绵款),护膝贴了新的肌效贴,甚至还准备了两双袜子(怕出汗打滑)。这些细节虽然小,却是专业运动员赛前不可或缺的准备。
他最后打开系统,面板弹出:【赛前情报收集任务完成,获“战术预判”加成(心理韧性+8%,关键分预判效率+10%),经验值+40,当前经验值620\/1500】。
窗外的上海夜景霓虹闪烁,屈正阳躺在床上,却没有丝毫睡意。他想起晓萌画里的“转圈圈”步法,想起妈妈说的“冻裂的手套”,想起樊振东的“体能临界点”情报——这些来自家人和队友的支持,比任何情报都更有力量。
明天的比赛会很艰难,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不仅为了自己的“太极刺客”梦想,更为了那些相信他的人——他要在赛场上证明,从资格赛打上来的二队选手,也能接住“暴力正手”的冲击,也能赢下这场“青春与经验”的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