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他给家里打了个电话。接电话的是妈妈李慧兰。
“正阳?怎么想起打电话了?训练累不累?吃饭怎么样?”电话那头传来妈妈一连串关切的询问,背景音里还有妹妹屈晓萌吵着要跟哥哥说话的声音。
“妈,我挺好的,刚打完队内比赛,总排名第四。”屈正阳语气轻松地报喜。
“第四?哎呀!我儿子太棒了!”李慧兰的声音瞬间充满了惊喜,“才去多久啊!老屈,你听见没?儿子在队里比赛拿第四了!”他听到电话那头父亲屈建国似乎哼了一声,但语气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欣慰:“让他别骄傲,继续努力。”
“我知道,爸。”屈正阳应道,随即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妈,我发津贴了,我想给你们寄回去。家里那台冰箱不是老坏吗?换台新的吧,剩下的你们买点好吃的,别太省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母亲有些哽咽的声音:“你这孩子……自己留着花,买点营养品,训练那么苦……家里不用你操心……”
“妈,我有钱,队里管吃管住。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屈正阳坚持道。改善家庭条件,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他重生后最朴素的愿望之一。这笔津贴,是一个开始。
挂了电话,屈正阳靠在床头,心中充满了动力。家庭的责任感,化为了他继续前行最坚实的后盾。
三、前路的摸索:国术融合的艰难第一步
有了新的短期目标,屈正阳在训练中更加投入。他开始有意识地复盘大循环中的得失,尤其是那些依靠本能打出的、带有奇特旋转和节奏的球。
他清楚地记得面对樊振东和孙浩重扣时,那种“以柔克刚”的感觉。那似乎触及到了某种更深层的东西,超出了他目前纯技术训练的范畴。
在一次常规的多球防守练习中,他尝试着去主动寻找那种感觉。当陪练发力爆冲过来的瞬间,他不是像往常那样依靠反应和基本功去硬顶或者快带,而是刻意地放松手腕和前臂,想象着太极推手中的“引化”之意,在触球瞬间有一个极其细微的、向后向下的“卸力”动作。
“啪!”
结果并不理想。球虽然接到了,但回球又高又飘,毫无威胁,简直像个“菜球”,直接被对面守候的队友一拍打死。
“正阳,你今天手感不对啊?太软了!”队友喊道。
屈正阳皱了皱眉,没有解释。他知道这很难。这种发力方式与主流强调的主动发力、迎前击球截然不同,需要极其精妙的手感和时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步伐训练时,他也开始尝试融入更多变化。基础的“槐虫步”保证了启动速度和基础移动,但他开始在滑步、交叉步中,尝试加入更灵活的变向和环绕意念,让移动轨迹不那么死板,更加飘忽。这同样需要大量的练习来形成新的肌肉记忆。
王建军教练注意到了他的这些“小动作”。在一次单独指导时,他点了一句:“屈正阳,琢磨新东西是好事。但记住,一切变化都要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你的那些‘感觉’,可以先在训练中尝试,但比赛里,还是要用你最稳妥、最有效的方式。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是,王指导!我明白。”屈正阳虚心接受。他知道教练是对的。在没有系统性地掌握和验证之前,这些摸索只能作为辅助和储备,不能本末倒置。
路还很长。但他已经找到了方向,并且愿意为之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全国赛的替补席位,是他下一个要攻克的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