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不要,”苏丽笑着坐进副驾,“要淘就淘个能传家的。”
莫语发动车子的手顿了顿,转头看她,夕阳正好落在她脸上,红扑扑的。
他没说话,只是踩下油门,车子慢慢驶出胡同,融进渐渐亮起的街灯里。
车子刚拐出胡同,苏丽突然拍了下莫语的胳膊:“哎,我刚才说的,是不是有点远了?”
莫语握着方向盘的手紧了紧,嘴角却忍不住往上扬:“不远啊,早晚的事。”
他瞥了眼苏丽,见她脸颊泛红却没反驳,心里像揣了块暖乎乎的糖。
街灯次第亮起,把车子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收音机里正放着首老歌,“往后的日子,我们慢慢过”——歌词像专门为他们写的,熨帖得人心头发软。
第二天一早,莫语果然又去了鬼市。刚走到街口,就被卖旧书的老王喊住:“莫小子,昨天收着本好东西,给你留着呢!”
老王蹲在地上,从纸箱里翻出本线装书,泛黄的封面上写着“绣谱”两个字,“看这针脚图谱,是民国的,保准你家苏丽喜欢。”
莫语接过来翻了两页,里面用工笔细细画着百种绣法,连配色都标得清清楚楚,纸页间还夹着两片干枯的丝线。他想起苏丽前阵子念叨着想学刺绣,给新系列珠宝配点手工绣品当装饰,眼睛一亮:“多少钱?”
“跟你还说啥钱,拿着吧。”老王摆摆手,又低头整理他的旧书,“上次你帮我辨那幅画是赝品,省了我好几百,这点东西算谢礼。”
莫语也不推辞,把绣谱小心折好揣进怀里。往前没走几步,又在一个小摊前停住脚——摊上摆着堆铜件,其中一个巴掌大的铜制小炉子引起了他的注意。炉身上刻着缠枝纹,掂在手里沉甸甸的,透过表面的铜锈,他“看”到内里的胎质细密,不像新铸的浮躁。
“这炉子咋卖?”
摊主是个年轻人,挠挠头:“我爷留下的,您给五十块就行。”
莫语付了钱,把小炉子揣进包里。这炉子看着像以前温酒用的,冬天里煨点黄酒,再丢两颗话梅,想想就暖和。他正琢磨着,手机响了,是苏丽发来的消息:“中午有空不?设计部弄了新方案,想让你给看看配饰灵感。”
“马上到。”他回了三个字,脚步不由得加快了些。怀里的绣谱隔着布料硌着胸口,像揣了个轻飘飘的秘密,等着给苏丽一个小惊喜。
到了苏丽公司,设计部的人正围着图纸讨论。苏丽见他来,把一张草图推到他面前:“想在这条项链上加点刺绣元素,但总觉得不够协调。”图纸上的项链主体是条银色藤蔓,末端留了块空白,显然是特意留着做点缀的。
莫语掏出那本绣谱,翻开其中一页:“你看这个‘盘金绣’怎么样?用金线沿着藤蔓边缘走一圈,再在空白处绣朵小兰花,既有立体感,又不抢主体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