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的弹幕也不明所以,飞快地滚动着。
但况野的老粉刚才目睹了他从龙血树上提取树液的全过程。
“看着有点渗人是不,龙血树的树液之所以这么鲜红,是因为里面含有多种酚类化合物。”
况野将收集到的树叶倒入容器中,开始煮。
然后又将藤条放入浸泡,等待藤条颜色由青绿转为深褐。
“这一步主要是为了让藤条的质地更坚韧一些。”
经过三次浸泡、拉伸,原本柔软的藤条变得更加坚韧。
况野再次用匕首削去藤条表面的粗糙部分。
最终得到的藤条纤维既能承受重物,又不会轻易磨损。
“接下来咱们做主体搭建了。”
况野将碳化后的竹筒从三分之一处纵向劈开,只保留底部的三分之二来作为捕鱼的漏斗。
劈开的竹片肉眼可见的边缘锋利,为了不割手,况野用河滩上的鹅卵石反复打磨,直到触感变得平滑。
接着,况野用棕榈叶开始编织双层倒刺网格。
编织的时候,每间隔五厘米就穿插一根削尖的荆棘进去,防止入瓮的鱼儿逃跑。
况野做这种编制类的活儿,总有一种特别男妈妈的既视感。
就因为他的专心,没看到直播间一水儿地喊“男妈妈”的场景。
这盛况简直如小水獭所愿。
不是它一个獭有这种感觉。
编织完成后,况野用加热好的树脂将网格黏合在竹筒细口处。
这种天然的粘合剂,已经出现在直播间很多次了。
况野将树脂用木棍涂抹在粘合部位,再用藤蔓紧紧缠绕加固。
这种双层结构的网格,能够有效阻挡鱼群从竹筒细口逃出。
况野趁此期间,还做了个树皮水槽。
将树皮两端向上弯折,用削尖的竹钉固定成了槽状,放置在捕鱼器倾倒的落点位置,等待收获。
树脂冷却凝固的间隙,况野马不停蹄地做支架。
况野直接绕到小屋后面的溪边,整理出一片平整的区域。
然后拿出工具箱里的岩钉,将岩钉垂直打入河床的花岗岩层,再用藤蔓将三根岩钉顶端横向连接,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底座。
随即拿出横木,在其表面刻出间隔距离适中的防滑凹槽。
然后再次将藤蔓穿过凹槽,一端系在竹筒中部,另一端打了个蝴蝶扣式绳结。
“这个绳结设计比较妙,如果竹筒承受的重量超过一定程度,绳结就会自动松脱。”
况野说完,开始了最关键的一步:
“接下来就是限流板了。”
况野从另一根竹筒上截取了一部分,然后削成直径与捕鱼竹筒细口相仿的圆盘。
紧接着在圆盘上钻出六个不同大小的孔洞,距离均匀。
然后再用竹楔穿过圆盘中心,插入竹筒细口的预留孔中。
此刻,转动圆盘就能调节水流速度。
“稳定的水流能让鱼群更容易进到这个竹筒内,如果水流过快,鱼群会受到冲击不敢钻进竹筒,过慢的话就无法有效地将鱼饵进行扩散,吸引不到鱼上钩。”
所以限流板的制作非常需要巧思。
况野丝滑地组装完毕,将捣碎的鱼饵放入竹筒,再将装置固定在支架上。
“咱们内测一下哈。”
况野找来三块不同重量的鹅卵石:
“这三块石头,分别模拟小鱼群、中等鱼群和大鱼群。”
直播间的画面不断放大,只见,当“小鱼群”放入竹筒时,装置纹丝不动。
放入“中鱼群”时,藤蔓微微下沉。
直到况野放入“大鱼群”时,只听“哗啦”一声,竹筒倾倒入了况野之前所做的树皮水槽中。
捕鱼器,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