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远程声援,文化立根
就在会议陷入僵局时,会场的大屏幕突然亮起,林通的视频连线请求被接了进来。镜头中,林通身着素色道袍,坐在开元寺的古柏下,手中拿着一本泛黄的风水典籍。
“各位学者,大家好。”林通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会场,“我是林通,守护闽南龙脉五十余年。刚才陈奇的话,我完全赞同。风水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扎根于本土的文化实践——闽南的每一座宫庙、每一棵风水树、每一处阵眼,都与当地民众的生活、信仰紧密相连,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他举起手中的典籍:“这是明代闽南风水大师林希元的《风水要义》原版,书中明确记载,闽南风水‘承中原之学,融海洋之魂,成地方之特色’,从未有过‘泛东亚体系’的说法。所谓‘国际监管’,不过是某些国家想借文化之名,行干涉之实的借口。”
林通的目光变得严肃:“风水是民族的根,不是政治的棋。近百年来,多少外部势力想通过破坏风水文化来瓦解我们的民族认同,但都失败了。因为他们不懂,风水的根基在民心,在民族文化的血脉里。任何试图割裂、异化风水文化的阴谋,都注定会失败!”
视频连线结束后,会场的气氛彻底反转。原本持中立态度的学者纷纷表态支持陈奇和林通,托马斯不得不宣布暂停主题论坛,召开紧急组委会会议。
会后,不少国际学者主动来到陈奇身边,表达对他的支持。法国风水研究者皮埃尔说:“你的发言很有说服力,让我看到了闽南风水文化的深厚底蕴。学术应该远离政治,我们会在国际学界发声,反对将风水保护政治化。”
五、成立研究院,学科落地
研讨会结束后,陈奇的发言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国内外对“风水文化主权”的热议。《公民日报》发表评论《守护风水文化,就是守护文化主权》,指出“任何借学术交流之名行文化渗透之实的行为,都将遭到人民的反对和历史的唾弃”。
在林通的倡议下,联盟联合泉州师范学院、台湾大学、香港大学等两岸三地高校,共同发起成立“闽南风水文化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立足闽南,传承精髓,创新发展,服务国家”,主要开展风水文化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工作。陈奇因其在研讨会中的突出表现,被推举为研究院副院长。
研究院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推动“闽南风水文化研究”纳入国家文化安全学科体系。陈奇带领团队,整理了近百年来的闽南风水文献、实地勘察数据、护脉案例,编写了《闽南风水文化与国家文化安全研究报告》,提交给教育部和国家文化安全研究中心。
报告中提出:“闽南风水文化不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更在维护两岸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防范文化渗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纳入国家文化安全学科体系,加强研究和保护。”
三个月后,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在泉州师范学院设立“闽南风水文化研究”二级学科,纳入文化遗产与文化安全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这是我国首个以地方风水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正式学科,标志着闽南风水文化的保护和研究进入了规范化、学术化的新阶段。
学科成立仪式上,陈奇作为学科带头人发言:“我们将以学科建设为契机,深入研究闽南风水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培养既懂传统风水、又懂现代科技和文化安全的复合型人才,让风水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力量。”
六、文化输出,民心相通
随着“闽南风水文化研究院”的成立和学科落地,闽南风水文化的国际交流也步入正轨。研究院与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国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风水文化与文化认同”“风水与生态保护”等主题的学术交流,但明确规定“所有交流必须坚持文化主权原则,拒绝任何政治附加条件”。
陈奇带领团队,将《风水要义》《闽南龙脉护脉实录》等典籍翻译成英、法、日等多种语言,在国际学界出版发行,让更多人了解闽南风水文化的真实内涵。他还创新性地开发了“风水文化数字展”,通过3d建模、VR技术,让国际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参观”开元寺、天后宫等风水圣地,感受闽南风水文化的魅力。
在两岸交流方面,研究院与台湾大学合作开设“闽台风水文化共同课程”,每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授课,吸引两岸数百名学生参与。课程结束后,两岸学生共同完成“闽台龙脉气脉联动研究”报告,用科学数据和文化实证,证明两岸风水文化的同源性。
看着研究院的各项工作步入正轨,陈奇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远处的开元寺古柏,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林通走到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孩子,你完成了我们这代人没完成的事——让风水文化从民间实践上升到学术高度,从地方特色扩展到国家战略。这不仅守护了龙脉,更守护了民族文化的根。”
陈奇点点头,拿起桌上的《闽南风水文化研究》教材,轻声说道:“爷爷,您放心,我们会让闽南风水文化这棵大树,在中华民族的沃土上,长得更粗、更壮,永远不会被外部势力的狂风暴雨所摧毁。”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研究院的牌匾上,也洒在开元寺的古柏上,仿佛为这场“文化保卫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闽南风水文化的未来,照亮了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