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声波防御(1 / 2)

格物院的声学实验室内,刺耳的噪音不时响起,伴随着学徒们的惊呼和设备的火花。周世安捂着耳朵,盯着眼前这个巨大的铜制喇叭状装置,眉头紧锁。

“又烧了一个振荡器,”他无奈地记录着实验数据,“频率达到三百赫兹时,铜线圈就承受不住。”

李丽仔细观察着烧毁的设备:“也许我们思路错了,不应该追求单一高频率,而是要找对共振频率。”

林月在一旁轻声提示:“每种生物都有其独特的固有频率,就像玻璃杯能被特定声波震碎一样...”

这个比喻点醒了周世安。他立即调整研究方向,不再追求高强度,而是专注于频率匹配。格物院收集了大量吞噬者的残骸样本,测试其甲壳和组织的振动特性。

经过上百次试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吞噬者的致命频率——一组特定的低频波动,能引起其内部器官共振。

“就是这个!”周世安兴奋地展示实验记录,“在这个频率下,吞噬者的运动协调性完全失调,甚至会自相残杀!”

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如何产生并放大这种特定频率?现有的器械要么功率不足,要么频率不准。

李丽想到了一个主意:“利用水能。在主要河流上建造大型水轮,通过机械传动产生稳定频率。”

她在漕河最湍急的河段规划了十座“声波水轮站”,每座配备巨大的铜制共振箱,通过水轮带动活塞产生声波。

然而建设过程困难重重。第一个水轮站试运行时,产生的声波竟然震死了河中的鱼虾,引起渔民抗议。

“不能为了保护陆地而破坏河流生态。”李丽立即叫停工程,要求调整频率范围。

经过精密计算,他们终于找到了既能有效对付吞噬者,又不会对水生生物造成致命影响的频率区间。

与此同时,环境防御战略也在积极推进。李丽划出大片黑玉生态区,在这些区域推广黑玉生态农法,种植特定作物,形成天然的生物防线。

“吞噬者避开这些区域不是偶然。”林月分析道,“黑玉改变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某种生物场,让它们感到不适。”

最令人惊讶的发现来自林萱。小女孩在一次随母亲视察生态区时,竟然能够与强化作物“交流”。

“娘亲,小麦姐姐说它们害怕北边来的黑气。”林萱指着远方,那里正是吞噬者进攻的方向。

起初李丽以为是小孩子幻想,但多次验证后发现,林萱确实能感知到生物兵器的接近,甚至能大致判断数量和距离。

“这可能是一种生物共鸣现象。”林月推测,“林萱的穿越者血脉,加上长期接触黑玉能量,让她产生了这种特殊感知能力。”

李丽既担心又欣慰,她为女儿的特殊能力感到骄傲,但也担心这会给小女孩带来危险。

社会动员方面,李丽建立了完善的全民防御体系。每个村庄都配备简易声波警报器,由训练有素的民兵操作;城镇则建设更强大的声波防御塔。

“不仅要靠先进武器,更要靠组织起来的人民。”李丽在防御会议上强调,“我们要让每个百姓都成为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她组织编写《防御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插图,教百姓如何识别生物兵器、如何利用声波设备、如何前往最近的避难所。

这些措施很快见到成效。当吞噬者再次进攻时,沿途村庄及时发出警报,百姓有序疏散至黑玉生态区的避难所。声波防御塔有效迟滞了敌人推进,为军队调动争取了时间。

然而,第十一时空的新威胁正在逼近。格物院的监测设备检测到异常能量信号——一种从未见过的波动模式,既不是生物能,也不是机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