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73章 商综焕新聚民生 烟火满街映初心

第173章 商综焕新聚民生 烟火满街映初心(2 / 2)

朱悦薇赶紧走过去,帮老人选了一部大按键手机:“大爷,这部手机能视频,俺教您怎么用,以后您想孙子了,点开就能看见。”

她耐心地教老人连wifi、打视频电话,老人学会后,对着手机里的孙子喊:“娃,你看俺在京北的通讯店,买了新手机,以后天天能看见你!”电话那头的孙子也笑着回应,老人的眼里瞬间泛起了泪光。

朱静雯看着这一幕,对张强说:“以后每个通讯店都配个‘教用员’,专门教老人、少数民族乡亲用手机,不能让大家因为不会用,错过方便。”

张强立刻点头:“俺这就安排!明天就从百姓大学调学生来当志愿者!”

民生汽车行:车轮上的“便民路”

综合体的二楼是民生汽车行,门口停着五辆银灰色的小型汽车,车身上印着“民生号——百姓代步车”的字样。这些车是苏省机车厂新研发的,有货车款,能拉农货;有乘用车款,能坐五个人;还有适合山区的越野款,底盘高,能走川省的山路,价格从五百明币到一千明币不等,议事会还提供“民生贷款”,百姓可以分三年还清,不用付利息。

“赵皇帝,您看这辆货车!”车行掌柜是苏省机车厂的小李,他打开货车的后斗,“这后斗能装五百斤麦种,您从黄村拉麦种到京北,一趟就能拉完,比牛车快多了!”

赵麦围爬进驾驶室,摸了摸方向盘:“这方向盘跟俺之前开的民生货车一样,好操控!黄村的王大叔要是有这辆车,拉麦种就不用起大早了!”

朱悦薇绕着汽车转了一圈,检查了轮胎和底盘:“小李,这轮胎用的是粤省的防滑橡胶吧?冬天走雪路也不怕滑,适合川省的山寨路。”

“对!”小李笑着说,“悦薇工程师您之前提的建议,俺们都改了,轮胎用的是粤省橡胶,底盘加了钢板,更结实,山区也能跑!”

这时,川省的阿古拉大叔走进来,他刚从凉山山寨来京北,想买辆货车拉土豆种:“小李掌柜,这货车能拉多少土豆种?俺们山寨一次要拉三百斤,能装下吗?”

小李赶紧打开后斗:“大叔,这后斗能装五百斤,您的土豆种肯定够装,而且这车省油,从京北到凉山,比马队能省三天时间!”

朱静雯帮阿古拉算贷款:“大叔,您要是买这辆车,首付两百明币,剩下的八百明币分三年还,每个月不到三十明币,压力小。”

阿古拉算了算,笑着说:“太合适了!俺这就买,等回去拉土豆种,让山寨的乡亲们也早点用上新车!”

车行里的客人越来越多,有南河省的农民来买货车拉农货,有苏省的商人来买乘用车拉货物,还有闽省的渔民来买越野款,想拉鱼货去山区卖。赵麦围看着热闹的场面,对小李说:“这汽车行不是卖车的,是给百姓铺‘便民路’的,车轮跑得快,百姓的日子才能过得快!”

民生电影院:银幕上的“百姓故事”

综合体的三楼是民生电影院,门口的海报上贴着两部电影的宣传画:一部是纪录片《麦田里的议事会》,讲的是赵麦围在黄村种地、开议事会的故事;另一部是故事片《织机上的春天》,讲的是李姐教苏省女工织布、改良织机的故事。电影院里有一百多个座位,票价只要两明币,老人和孩子还能半价。

上午十点,《麦田里的议事会》准时放映。银幕上出现黄村的麦田,赵麦围穿着蓝布棉袄,跟村民们一起割麦、修渠,还有他在麦场边开议事会的场景。观众席上,黄村的王大叔看着银幕,眼泪都快出来了:“这不是俺们黄村吗?赵皇帝在俺们村割麦的样子,跟银幕上一模一样!”

彝族的孩子们看着银幕上凉山山寨的镜头,欢呼着指给阿依看:“阿依姐姐,那是咱们的学堂!还有悦薇工程师帮咱们修暖窑的样子!”

朱静雯坐在观众席中间,看着百姓们的反应,对身边的朱悦薇说:“这电影院不是放电影的,是讲百姓自己的故事,让大家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的日子,看到民生的变化。”

电影放完后,观众们还意犹未尽,围着赵麦围问:“赵皇帝,下次还会拍俺们村的故事吗?俺们村今年麦收成好,想让全国的百姓都看看!”

赵麦围笑着点头:“肯定拍!下次就拍南河省的麦收、苏省的织坊、闽省的渔村,让每个省份的百姓都能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的家乡!”

各省风味馆:舌尖上的“民生情”

电影院楼下是各省风味馆,整整一层楼,分布着南河省麦面馆、苏省织娘菜馆、闽省海鲜馆、川省山寨菜馆、粤省橡胶园菜馆……每一家餐馆的老板都是各省的百姓,做的都是家乡味,价格还实惠。

南河省麦面馆的老板是黄村的王大婶,店里的麦面都是用南河省新麦磨的,配上自家腌的咸菜,一碗只要三明币。王大婶忙着给客人端面,脸上笑开了花:“俺们这面馆,每天能卖两百多碗面,都是京北的百姓和各省来的乡亲,大家都说这是家乡的味!”

苏省织娘菜馆的老板是李姐,店里的蟹黄汤包是苏省织坊女工们一起包的,皮薄馅足,一笼只要五明币。李姐看着满座的客人,对朱静雯说:“静雯议事长,俺们这菜馆不仅卖饭,还教百姓包饺子、包汤包,昨天有个川省的乡亲来学,说要回去开家苏省菜馆,让山寨的乡亲也尝尝汤包!”

闽省海鲜馆的老板是马明远的侄子,店里的海鲜都是从闽省泉州港新鲜运过来的,清蒸鱼、炒蛤蜊,都是家常做法,一盘只要八明币。他忙着给客人称海鲜,笑着说:“俺们这海鲜都是按成本价卖,就是想让京北的百姓也能吃到新鲜的海鲜,议事会还帮俺们协调了冷链车,海鲜运过来还是活的!”

朱静雯、朱悦薇、赵麦围在各省菜馆里转了一圈,每到一家,都有百姓热情地打招呼,拉着他们尝菜。赵麦围在南河省麦面馆吃了两碗面,摸着肚子说:“这才是百姓的饭,香!比宫里的御膳还香!”

夕阳下的民生图景

傍晚时分,百姓商业综合体依旧热闹。食堂里,还有百姓在排队打饭;布坊里,阿依姑娘正帮着吴瓷姐整理布料;通讯店里,张强还在教老人用手机;汽车行里,小李在帮阿古拉大叔办理贷款;电影院里,《织机上的春天》正在加映;各省菜馆里,依旧满座,笑声、说话声混着饭菜香,飘出窗外。

朱静雯、朱悦薇、赵麦围站在综合体门口,看着满街的百姓,脸上满是笑意。赵麦围手里攥着刚买的“民生牌”手机,说:“俺们盖这综合体,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百姓的日子更方便、更热闹。你看,现在大家能吃好饭、买好衣、用好手机、开好车、看好电影,这就是民生啊!”

朱悦薇点头:“姐,以后咱们还要在各省建百姓商业综合体,比如川省凉山建一个,闽省连江建一个,让各省的百姓都能有这样的‘民生窝’,不用跑老远就能买到实惠东西,吃到家乡味。”

朱静雯看着夕阳下的综合体,檐角的银铃在风里叮当作响,映着满街的烟火气。她想起去年在黄村的麦田里,赵麦围说“民生就是麦地里的水够不够”;想起在百姓大学,张强说“要帮公社修农械”;想起在凉山山寨,阿依说“想让娃们有学堂”。而现在,这些愿望都变成了现实,还有了更热闹、更方便的民生图景。

“这就是咱们大明的民生,”朱静雯轻声说,“不是喊出来的口号,是百姓手里的热饭、身上的新衣、掌心的手机、车轮上的方便,是满街的烟火气,是大家脸上的笑。咱们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就是要让百姓过上这样的日子——有盼头、有滋味、有踏实。”

夕阳落在综合体的“民生”银字上,镀上一层暖金。百姓们还在综合体里穿梭,笑声、脚步声、饭菜香,混在一起,成了京北最动人的民生图景。朱静雯、朱悦薇、赵麦围看着这一切,知道这不是终点,是大明民生的新起点——以后,还会有更多的百姓商业综合体,更多的民生服务,更多的烟火气,让每个省份的百姓,都能在这样的日子里,笑着说:“这就是俺们想要的大明,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