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11章 利剑出:反腐网中的硕鼠与民心间的清明

第111章 利剑出:反腐网中的硕鼠与民心间的清明(2 / 2)

卢恩还利用“年轻大臣培养计划”“跨省交流政策”等政策漏洞,为自己和同伙铺路。他在苏省期间,通过向当地吏部门、都察院、民生都察院、监察局、人民监督协会的官员行贿,不仅掩盖了伪造档案的痕迹,还被评为“苏省优秀年轻大臣”“全国刑部系统先进个人”,成了官场的“励志典型”。他甚至编写了一本《官场晋升心得》,里面全是“如何精准送礼不踩雷”“如何攀附领导拉关系”“如何掩盖问题保平安”的歪门邪道,在小圈子里私下流传,毒害了不少年轻大臣。

“我一开始只是想让建材厂活下去,”卢恩在审讯室里痛哭流涕,眼神却空洞无光,“行贿聊府官员尝到甜头后,就觉得当官比做生意容易,既能赚更多钱,还有权力压人。我知道自己档案是假的,能力不够,就只能靠送钱铺路。每升一级,需要打点的人就更多,花费也更大,只能变本加厉地贪……我收的钱,大部分又送了出去,自己只留了一小部分,却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他的忏悔来得太迟,那些被他腐蚀的官场生态,那些被他耽误的正直官员,那些因他而受损的百姓利益,都不是一句“对不起”就能弥补的。

案件调查期间,全国议事会人民监督协会收到了更多百姓的举报,有商人反映卢恩利用职权强占工程项目,要求承包商“分成”;有官员举报他排除异己,把不“听话”的干部调往偏远地区;还有知情者提供了他与涉案官员在私人会所聚会的照片和视频,画面里他们推杯换盏,谈论着如何“操作”晋升、如何“规避”监督。这些证据让案件的链条更加完整,也让人们看到了腐败对官场和社会的毒害有多深。

民生都察院的御史们深入基层走访,听到了更多令人痛心的故事。苏省有个清正廉洁的县长,因为拒绝给卢恩“上供”,连续三年考核被评为“不合格”,错失晋升机会,最终心灰意冷申请提前退休;东山省有个才华横溢的年轻大臣,因为挡了卢恩同伙的路,被诬陷“作风问题”,差点丢了工作,直到卢恩案发才得以澄清;还有无数百姓的合理诉求,因为相关官员被卢恩收买,迟迟得不到解决,有的拆迁补偿被克扣,有的扶贫款被挪用……这些故事,让每一个调查人员都更加坚定了反腐的决心。

为了确保案件公正处理,全国议事会成立了由议事长、皇帝、副皇帝牵头的“卢恩案专项督查组”,全程监督案件侦查、起诉和审判,防止“灯下黑”。督查组要求所有涉案人员不论职务高低,一律依法严惩;所有非法所得一律追缴,上缴国库;所有案件细节公开透明,接受百姓监督。

三个月后,全国议事会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卢恩腐败案的查处结果:卢恩因受贿罪、行贿罪、伪造朝廷文书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全部非法所得;涉案的26名官员中,12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刑期从5年到15年不等),8人被开除公职、取消退休待遇,6人因情节较轻且主动退赃,被留公看察;追缴非法所得共计1.2亿明元,全部上缴国库,用于民生项目建设。

发布会上,赵刚代表展示了案件中的典型证据,当卢恩的加密账本、受贿清单、伪造的学历证书等证据通过大屏幕公之于众时,现场一片哗然。“卢恩案不是个案,它暴露了我们在官员选拔、考核、监督等方面存在的漏洞,”赵刚严肃地说,“监察局将以此案为契机,推动建立‘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晋升档案终身追责制度’‘行贿受贿双向查制度’,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滋生。”

周明远则代表人民监督协会宣布:“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腐全民监督’行动,开通24小时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鼓励百姓参与反腐,对实名举报实行‘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查实后给予奖励,保护举报人安全。让腐败分子在阳光下无所遁形,让百姓的眼睛成为监督的利剑。”

李娟御史补充道:“民生都察院已启动‘官场风气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查处‘带病提拔’‘买官卖官’‘裙带关系’等问题,对官员的日常行为、生活作风进行全方位监督。我们将建立‘廉洁档案’,把廉洁表现作为官员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让‘清廉为官、为民服务’成为每个官员的自觉追求。”

发布会结束后,我收到了大量百姓的来信和留言。有位退休老干部在信中说:“感谢议事会和监督机构揪出了卢恩这样的硕鼠,这让我们看到了朝廷反腐的决心,大快人心!”有个年轻的公务员留言:“卢恩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当官不是为了发财,是为了为民办事,我会以此为戒,做个清廉的好官。”还有位普通百姓写道:“以前总觉得反腐离我们很远,现在知道,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大家一起监督,腐败就没有生存的土壤。”

回到办公室,夕阳透过窗户洒在桌上,那份厚厚的卷宗已被归档,旁边放着新修订的《官员监督管理条例》和《大明反腐败法(修订草案)》。条例新增了“官员入职档案必查”“晋升公示期延长至30天”“重大事项报告不实追责”等条款,每一条都针对案件暴露的漏洞,凝结着教训与反思。我想起《韵澜思想》里写的“反腐必须零容忍,民心才能安如磐”,腐败是侵蚀民心的毒瘤,是破坏治理根基的顽疾,只有坚决铲除,才能让官场清明,让百姓信服。

夜色渐深,人民监督协会、监察局、民生都察院的灯光依然亮着,工作人员们正在梳理案件的经验教训,完善监督机制。窗外的蝉鸣似乎清亮了些,晚风穿过梧桐树叶,带来一丝凉意。我知道,反腐斗争永远在路上,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握紧法律的利剑,织密监督的网络,依靠人民的力量,就一定能让“清廉”成为官场的底色,让“为民”成为官员的初心。

这场反腐风暴,不仅揪出了硕鼠,更净化了土壤。那些被追缴的赃款,变成了乡村的水泥路、学校的新桌椅、医院的新设备;那些完善的制度,像一道道防线,守护着官场的清明。而这,正是民心所向,更是我们坚守的信念: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每一个官员都对得起“人民公仆”的称号,让大明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公平与正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