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95章 尘案记:佛前的账本与台前的假面

第95章 尘案记:佛前的账本与台前的假面(1 / 2)

均平二十四年三月,西乡村的油菜花田漫过田埂,金浪拍打着佛庙的青砖墙。朱静雯蹲在香客登记簿前,指尖划过“信永释”三个字,墨迹在桑皮纸上洇出不规则的晕染——像团化不开的墨污,沾着陈年的油腥气。

她的粗布褂子沾着草屑,是今早帮张寡妇抢收油菜时蹭的。袖口的牵牛花绣样被露水打湿,针脚在阳光下透着青涩,却比佛庙的鎏金匾额更显真切。案上摊着三本账册:一本是佛庙的“功德簿”,记着香客捐赠的香油钱;一本是村议事会的“民生项目册”,列着佛庙申报的孤寡老人补助;还有一本是朱静雯自己画的思维导图,用红笔将“观音殿修缮款”与“济世堂药铺流水”连了条粗线,线头打了个醒目的问号。

“这些香油钱的流向,”她指着“修缮观音殿”条目下的“七两三钱”,笔尖戳在账册上,留下个小黑点,“为何有七成进了‘济世堂’药铺?”佛庙的知客僧明心额上冒汗,念珠在掌心转得飞快,紫檀珠子相撞的脆响里,藏着掩饰不住的慌乱:“那、那是给山下百姓施药的……济世堂是主持师父开的,方便……”

“方便?”朱静雯翻开民生项目册,指着“孤寡老人冬衣补贴”申领名单,“李张氏、王陈氏、刘赵氏——这三位老人去年就过世了,谁替她们领的补贴?”她的声音轻得像风吹过油菜田,却让明心的念珠“啪”地掉在地上,滚到朱静雯脚边。

这是朱静雯调任西乡村吏员的第十七天。前几日她在整理村小学课本缺口时,发现佛庙申报的“助学香油钱”与实际发放的课本数量对不上账。顺着这条线索往下查,她在佛庙的藏经阁暗格里翻出了三本加密账册:一本记着香油钱被分装成“功德箱维护费”“佛事活动专款”,实则流入信永释个人控股的药铺、米行;一本列着每月十五两的“胭脂水粉开支”,收款方是州府的“艳春楼”;最刺眼的是本私生子名录,三个名字后标着出生日期,住址都在县城的“福安里”——那是花省有名的富人区。

“朱吏员,”礼部宗教司的员外郎周瑾擦着汗赶来,青缎官袍的下摆沾着泥,显然是快马加鞭赶来的,“佛门禁地,查账不合规矩,还是交由僧录司……”

朱静雯头也不抬,用炭笔在“胭脂水粉”条目旁画了个小尼姑,笔尖戳得纸页发颤:“佛门弟子用胭脂?周员外郎,您来评评,这合的是哪门子规矩?”她将账册推过去,“您再看这笔‘布施’,给城西张屠户的,说是‘买供品’,可张屠户上个月就改卖猪肉了,供品用猪肉?”

周瑾的脸涨成了猪肝色,捏着账册的手指关节发白。他原是信永释的俗家弟子,每年都能收到佛庙送来的“香火钱分红”,此刻看着账册上的明细,喉结滚动了半天,才挤出句:“这……许是记账的僧徒弄错了……”

“弄错?”朱静雯站起身,油菜花的香气裹着她的话音,“从去年三月到今年二月,每月都‘弄错’?”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个铜制印章,是刑部民生司签发的“临时查账授权章”,章面刻着“为民”二字,“奉刑部民生司与全国恤民会令,彻查佛庙资金流向。周员外郎要是拦着,我就得在查账报告里,加上‘礼部宗教司员外郎阻挠调查’这一条了。”

周瑾的冷汗瞬间湿透了官袍。他望着朱静雯袖口的牵牛花,突然想起半月前在州府接的密信——信永释说“西乡村来的吏员是个黄毛丫头,好糊弄”,此刻才知自己被糊弄了。

佛庙的斋堂里,香烛味混着霉味,在梁上绕成灰黑色的云。信永释坐在太师椅上,指间捻着串翡翠佛珠,珠子是去年香客捐的,值五十两银子。他穿着件月白僧袍,领口绣着暗金龙纹——那是违规用贡品绸缎做的,明心几次劝他换件素净的,都被他用戒尺打了手心。

“师父,”明心跌跌撞撞跑进来,袈裟的扣子掉了两颗,“那朱吏员……她翻出了暗账……”

信永释捏佛珠的手顿了顿,眼皮都没抬:“慌什么?她一个村吏员,能奈我何?礼部的周员外郎是我的人,都察院的王御史还欠我三匹云锦呢。”他呷了口雨前龙井,茶盏是官窑的青花碗,原是宫里赏给退休尚书的,被他巧立名目“请”来当供器。

“可她带了刑部的人……”明心的声音发颤,“还说要查济世堂的药价,说咱们卖给百姓的感冒药,比州府贵三成……”

“反了!”信永释猛地拍桌,青花碗“当”地撞在案上,茶水溅湿了龙纹僧袍,“一个小吏也敢查佛门重地!”他霍地起身,露出僧袍下的锦缎里衣,“去,把那三本账册烧了,就说被香客不慎引燃的烛火毁了!”

但他还是晚了一步。朱静雯带着刑部民生司的皂隶,已经堵在了藏经阁门口。暗格里的金银珠宝被搬出来时,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上面,折射出刺目的光:五锭马蹄金,上面刻着“功德”二字;三对玉如意,柄上缠着红绸,显然是送给女眷的;最讽刺的是尊鎏金观音像,底座被撬开,里面藏着张地契——福安里三号院,户主是“山儿”。

“信永释,”朱静雯的声音在藏经阁里回荡,撞在佛经上落下细尘,“这位‘山儿’是谁?你在福安里养的外室?”

信永释的脸瞬间惨白,却强撑着摆出高僧模样:“阿弥陀佛,朱吏员莫要污蔑佛门清净……”

“清净?”朱静雯将那本私生子名录扔在他面前,“这三个孩子,最大的五岁,最小的刚满周岁,你敢说不是你的?”她指着名录上的“乳母月钱三两”,“用香油钱养私生子女,这就是你说的清净?”

皂隶在香案下搜出个紫檀木盒,打开时,里面的胭脂水粉滚了一地——都是州府“艳春楼”的招牌货,脂盒上还留着“信郎亲启”的字条。明心瘫坐在地,喃喃道:“怪不得您总说‘施药要先施心’,原来……”

朱静雯没理会信永释的辩解,只是让刑部的人贴上封条。她望着窗外的油菜花田,突然想起李奶奶说的:“佛庙的香火钱,原是给咱孤寡老人买棉衣的,咋就变了味?”

与此同时,花省州府的码头闹翻了天。三百多个举着灯牌的粉丝堵在民生驿站门口,灯牌上的“旺仔小乔”四个字闪得刺眼。领头的粉丝叫阿凯,穿着印着偶像头像的t恤,嗓子喊得嘶哑:“把小乔还给我们!议事会凭什么禁她的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