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薯种银行(1 / 2)

“红藤蔽野”带来的震撼与“土里掘出金疙瘩”的童谣,如同最迅猛的春风,一夜之间吹遍了东塘村乃至周边所有村落。那堆积如山的紫皮番薯,那蒸熟后满村弥漫的甜香,那远超任何传统作物的惊人产量,无一不在冲击着每一个农人固有的认知。前来工坊打听、求购、哪怕只是看一眼“金疙瘩”的人,络绎不绝,几乎踏破了门槛。

然而,那二十筐收获的番薯,虽看似众多,若作为种薯分发,面对嗷嗷待哺的四乡八邻,无异于杯水车薪。更关键的是,许多最需要这耐旱高产作物来活命的,恰恰是那些家无余粮、囊空如洗的贫苦农户。他们连这个冬春都未必能熬过去,又如何拿得出钱粮来换取这希望的种薯?

李青禾深陷的眼窝里,映着工坊外那些衣衫褴褛、面带菜色却又眼巴巴望着番薯堆的农人,心中早已有了决断。这“金疙瘩”,绝不能成为富户囤积或贫者望洋兴叹之物,它必须尽快、尽可能地播撒到更多需要它的土地上去,尤其是那些贫瘠的、被赋税和干旱折磨的旱地山坡。

这一日,她将周娘子、钱周氏及几位在“妇农会”中素有威望的成员唤至库房。库房里,那二十筐番薯被妥善存放在干燥通风处,如同沉睡的宝藏。

“番薯之利,诸位已见。然种薯有限,求者甚众,尤以贫家为甚。”李青禾嘶哑的声音在库房中回荡,“我意,设‘薯种贷’。”

“薯种贷?”周娘子等人面露疑惑。

“正是。”李青禾颔首,目光扫过那些紫皮番薯,“凡诚心种植、却无力购种之贫户,春耕时,可来此借贷薯种。标准嘛……”她略一沉吟,“便定为一斤。待秋收后,归还两斤。”

春贷一斤,秋还两斤!

众人闻言,先是咋舌,觉得这利息似乎不低。但转念一想,番薯产量如此骇人,春种一棵藤,秋收一窝薯,一斤种薯下去,只要照料得当,收获数十斤乃至上百斤亦非难事,归还两斤,实在算不得沉重。

“此法大善!”钱周氏最先明白过来,击掌赞道,“既解了贫户无种之困,又能让这种薯如滚雪球般,越贷越多,惠及更多人!”

“然,”李青禾话锋一转,神色变得凝重,“天有不测风云。若遇大旱、洪水、虫灾乃至……如我们之前所遇的薯瘟,致颗粒无收,借贷之家已无力偿还,又当如何?难道要逼得他们卖儿鬻女不成?”

众人沉默下来,这正是最残酷的现实。

李青禾取过纸笔,一边缓缓书写,一边嘶哑道:“故,需立契为凭。契书上须明载:春贷一斤,秋还两斤,此为基础。但若遇天灾人祸,经查验属实,确系无力偿还者,则……欠贷勾销,免还!”

遇灾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