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绿肥革命(2 / 2)

回到工坊,她罕见地没有立刻去忙军布的事,而是净了手,铺开粗糙的麻纸,磨墨提笔。

她识字不多,文笔更是质朴无华,但她写得极其认真。将从《天工开物》得到启发,到顶住压力试行套种,引来豆娘治虫,再到棉豆双收后灵机一动压青还田,最终获得肥田沃土的全过程,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重点阐明了“豆根固氮肥田”、“豆花引虫治虫”、“豆秧还田增力”这三大好处。

写写停停,增删修改。不会写的字,便去问夜校里学得快的妇人,或用自己知道的同音字代替。最终,写成了一篇虽简短却条理清晰、全是干货的《套种指要》。

她让周娘子去找来村里会拓印手艺的老人,将这篇《指要》用工整的字体誊抄在木板上,拓印了数十份。

然后,她让张寡妇和周娘子将拓印的纸张,连同今春留出的、饱满的绿豆种籽,分成一小份一小份。

翌日,正是附近几个村落联合赶集的日子。李青禾没有去集市售卖,反而让工坊的人就在塘东工坊外,摆起了一个小小的摊子。摊子上不卖布,不卖粮,只免费发放那一小包绿豆种和一张写着《套种指要》的纸。

起初,赶集的乡邻们好奇围拢过来,听闻是免费发放,更是惊奇。但拿起那纸一看,上面写的什么“棉豆套种”、“豆娘治蚜”、“压青还田”,大多摇头不解,或面露怀疑。

“天下哪有这等好事?豆子还能帮棉花抓虫?”“豆秧不烧掉埋地里?那不把地都沤坏了?”“李痘医是好心,但这种地的事儿,怕不是那么简单吧……”

质疑声依旧不少。

李青禾也不强求,只是让张寡妇她们大声念诵《指要》的内容,尤其是钱老农从质疑到信服的转变,以及那“土泛油光”的景象。

总有敢于尝试的人。一些曾受惠于工坊、或对李青禾极为信服的农户,将信将疑地领走了豆种和指要。一些家里地特别薄、收成一直不好的农户,也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领了一份回去。

“诸位乡邻,此法乃天赐良法,非我李青禾所创,只是侥幸得知,试之有效。”李青禾嘶哑的声音在人群前响起,平静却充满力量,“豆固氮,虫治虫,天地循环,本自具足。我等农人,当善用之。愿与诸位乡邻,共尝此利。”

她的声音不高,却有一种让人信服的诚恳。

豆种和《指要》渐渐发放出去。如同撒入土地的种子,或许不会立刻全部发芽,但只要有一份能落地生根,便能带来改变。

塘埂方向。春日暖阳和煦。那个沉默如礁石的身影……不知何时已立于人群之外。浑浊的目光……掠过那发放豆种与指要的小摊,掠过那些将信将疑或满怀希望的农人脸庞,最后落在摊后那个枯槁却仿佛散发着光亮的妇人身上。

他看到了那墨迹未干的《套种指要》。听到了她那“天赐良法,共尝此利”的话语。

枯槁的嘴唇……极其艰难地……翕动了一下。一个低哑的、却仿佛被春风柔和了棱角的声音,缓缓地吐出:

“……绿——……”声音顿了顿,似在感受这生命循环的馈赠。“…——肥——…”“…——泽——…”下颌极其缓慢地、带着一种见证智慧分享与传承的庄重,向下一点。“…——实——!”

“绿肥泽实——!!!”

声音落下。他并未像往常一样立刻转身离去,而是默默注视了那场景许久。方才步履沉缓地,沿着塘埂,一步步走远。风中,似乎传来领到豆种的农人小心翼翼的讨论声,那声音里,蕴含着——……无——……穷——……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