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人手现在不足,之前受伤不能上战场的士兵也就百人左右,除去调入税务司和海州城警察局,然后就没了,可用的士兵不够了。
这让顾临渊有些烦恼,现在安河村小学那群学生现在根本无法入职海州城的发展。
好在这海州县令刘学文十分配合,在有些事情上还会给其他部门提个意见。
现在海州的商贸环境越发优厚,因为西北战乱的原因,阻断陆上丝绸之路,江南丝绸积压,苏州织造局裁员过半,现在海州城内出现了不少纺织局,大部分都是南方迁移过来。
而且这边只要有工商局发放的营业执照,有什么问题直接找海州官府,效率直接提高,更加吸引了不少工坊主来此建厂。
再加上海州有陆路运输、海路运输,水路运输,位置也好,这也是顾临渊要扩建城墙的原因,实在是土地不够用了。
这又更加提高了海州城的税收,现在海州商业税收每月足有八万两之多,足以满足城外流民开荒挖渠建设城墙的费用。
两淮盐场因战乱停产,盐课收入从万历朝两百万两锐减至五十万两,私盐泛滥,现在顾临渊在海州的盐场每月也在赚钱,可以说,顾临渊如果不养军队,现在的每年的收入比大明朝的税收还要多。
而顾临渊不知道的是,他所希望的流民马上就要来了,自河南、山东大旱,流民开始南迁,数十万的流民按照历史的轨迹将会涌向江淮,引发江南米价暴涨(南京米价每石5两)。
但是有人逃难到了海州,到了海州官府的管辖地后,发现这里的官府救治流民还有给流民开工钱,落户,这些自然传到了流民的耳中。
本应大部分出现在江南地区的流民分了一半人往海州城赶去。
就在顾临渊回到安河村不久,就发现安河村外围多了很多的流民,并且每日还有上涨的趋势。
而海州城也派人来通知,说海州城外现在流民愈发多了起来,每日差不多有千人增加。
顾临渊询问这些流民都从哪里来的时候,得知是从河南等地逃难到此。
顾临渊瞬间联想到了关中大旱,百姓流离失所的历史记载,但是当时顾临渊没有记得是哪一年,看来就是崇祯九年发生的。
顾临渊立即带上亲卫到了海州城,开始组织对流民的救助,这些可都是以后崛起的基石,而且海州收到的商税顾临渊大部分都采购了粮食,足以满足当前流民所需,更何况顾临渊又不止这一点的收益,盐矿、安河村等都是有收益的,不过安河村的收益全给了卢山做军队培养。
顾临渊又紧急从卢山调了一个营的士兵驻扎城外,防止流民闹事。
顾临渊不会因为城外流民而放弃城内稳定的局面,调动一个营的士兵也是为了震慑宵小之徒,防止有人借机生乱,毕竟顾临渊现在明里暗里的敌人可太多了。
甚至顾临渊怀疑这么多流民也有地主士绅的推波助澜,他们想看顾临渊面对这流民如何处置,甚至期望这群流民最好鼓动闹事,断了顾临渊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