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公司内部审片的小型放映厅里,窗帘拉得严严实实。
银幕上正播放着《落叶归根》的最后一个画面,解晓东的歌声正在响起。
灯光重新亮起,胡健坐在正中的沙发上,身体微微后靠,双手交叠放在微隆的腹部。
作为执掌全国电影进出口生杀大权的中影公司一把手,他脸上没什么表情,在这间屋子里,他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便能决定一部电影的命运,是石沉大海,还是直上青云。
电影结束后,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先拿起桌上的紫砂杯,吹了吹气,呷了一口已经温吞的浓茶,这才站起身问道。
“都看完了。说说吧,什么感觉?都别拘着,实话实说。”
短暂的静默后,分管收购的副经理感慨道:“胡总,这片子……有点出乎意料啊。本以为就是个冯晓刚鼓捣的闹剧,没想到,内核这么沉。赵本山这回真是脱胎换骨了,你看他最后那个眼神,啥都没说,又啥都说了。”
另有一人说道:“剧本确实扎实,不是那种胡编乱造的。情感是真挚,尤其是那种苦中作乐的劲儿,拿捏得恰到好处,不过火,不煽情,高级!这种片子,老百姓爱看,是有道理的。”
“嗯,导演手法也挺见功力。冯晓刚第一次独立掌镜,能控制到这个火候,叙事节奏稳得住,镜头语言也不花哨,难得。看来他背后有高人指点啊,那个星火的方远,不简单。”
听着众人一边倒的赞誉,胡健微微颔首。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他沉思一会,然后突然起身,站起来环视众人。
“既然都觉得好,那……我们考虑一下,选送到国外的电影节去,怎么样?比如,柏林,或者威尼斯。”
众人面面相觑,难以置信。
负责国际事务、对各大电影节规则了如指掌的处长率先开口。
“胡总,这……想法是好的,但是不是再斟酌一下?我们今年的重点推送项目,是张易谋同志的《菊豆》。
那片子的影像风格、题材深度,更对戛纳那些国际电影节的口味,成功的把握更大。
而且,易谋还有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已经成片了,虽然还没公映,但势头非常猛,无论是视觉冲击力还是文化符号性,都更适合威尼斯啊。
咱们的资源……尤其是送选竞赛单元的名额和精力,终究是有限的。集中力量推一部,成功率是不是更高些?”
他的话代表了在场大多数人的顾虑。集中优势兵力,打好灭战,这是多年的工作思路。
胡健听完,没有立刻反驳,而是又靠回沙发背,反问道:“谁规定的,我们一次只能选送一部片子去冲奖了?好东西,不怕多。百花齐放才是春嘛。”
他想了下,又补充道:“总不能让外人觉得,我们中国电影,除了老谋子那种浓墨重彩的,就拿不出别样的好东西了吧?”
“可是胡总,《落叶归根》已经在国内大范围公映了,老外那些电影节,都要求是全球首映,才可以入选竞赛主单元。”
胡建点点头:“这个确实有点麻烦。”
他沉思一会,开口道:“戛纳和威尼斯,规矩是死的,但事在人为。不过,我们或许有更稳妥的突破口。老刘,柏林电影节的情况,你熟。
你忘了?咱们的《红高粱》,前年在送去柏林之前,二月份不也在国内上映了吗?结果怎么样?还不是拿了金熊!这说明什么?说明柏林电影节更看重影片本身的质量和力量,只要片子足够硬,规则是可以打破的!”
老刘愣了一下,点头道:“胡总您这么一说,还真是!柏林那边,确实相对更灵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