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爆火(1 / 2)

过完1989年的整个夏天,杨玉莹的《毕业季》专辑进入了最后的录制和后期制作。

而解晓东的《涛声依旧》则在相对更快一点。

到了九月份,解晓东的首张个人专辑磁带《涛声依旧》,终于在中唱上海的协作下,完成了版号审批、母带复制和包装生产,即将正式推向市场。

方远对这张专辑的定位非常清晰:不求快,求稳;不求爆,求品。

因此,他没有像推杨玉莹时那样搞全国铺天盖地的宣传,而是采取了更为稳健的策略。

首批磁带主要铺向上海、首都、金陵、杭州等文化气息浓厚的大城市,尤其是新华书店和高校周边的音像店。

这盘磁带的封面设计也极具匠心:解晓东身着白衬衫和灰色毛背心,侧身站在一幅水墨渲染的江南水乡背景前,眼神宁静,透着淡淡的书卷气。

封面上,印着“解晓东·涛声依旧”几个楷体字,整体风格清新、文艺。

磁带分为A、B两面。

A面主打自然是主打歌《涛声依旧》,外加陈晓奇做的其他几首曲目,B面是翻唱的港台的几首歌,如《一剪梅》、《水中花》这些。

然而,无论是方远,还是陈晓奇、毕小世,甚至是信心大增的解晓东本人,都远远低估了《涛声依旧》这首歌一旦面世,所能引发的巨大能量。

在原本的那个时空里,《涛声依旧》由陈晓奇作词作曲、毛宁演唱,于1993年推出后,立刻风靡大江南北,成为了90年代内地流行乐坛无可争议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独特的将古典诗词意境与现代流行音乐完美结合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开创了所谓的“岭南风”,影响了一代音乐人。

这首歌的传唱度极高,是无数人心中关于那个时代的音乐记忆符号。

而今,在这首歌被方远强行增速,这首歌提前了三年出现,并由形象、唱功、气质都极其契合的解晓东来演绎,其产生的化学反应,甚至超出了方远的预期。

磁带上市的第一周,反响还主要集中在上海本地和音乐圈内。购买者多是冲着星火文化的牌子,或是解晓东之前在央视《旋转舞台》积累的少量粉丝。但很快,情况开始失控。

最先被征服的是那些对音乐品质要求更高的群体:高校学生、文艺青年、文化单位的工作人员。

《涛声依旧》那隽永的歌词、优美的旋律、解晓东深情而克制的演绎,仿佛一股清流,冲刷着被甜歌和劲歌轮番轰炸的耳朵。

“这歌太有味道了!”

“解晓东唱得真好,一点都不油,听着特别舒服。”

“歌词写得太美了,‘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这意境,真好。”

口碑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发酵。电台的点播率开始悄然攀升,尤其是在夜间的情感类节目里,《涛声依旧》几乎成了标配背景音乐。

磁带上市半个月后,销售势头开始迅猛增长。

两个月,正版磁带,实打实卖出去了十八万七千盒!

要知道,这还是在星火的宣传策略相对高冷,并且华南地区因为羊城新时代的刻意打压,正版渠道几乎铺不进去的情况下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