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规则之刃(2 / 2)

要是硬推,依法必须追加不低于三倍的前期治理资金,这不是我定的,是法律条文。”

“你这数据哪来的?是不是夸大其词!”赵立冬的声音陡然拔高,指节攥得发白,他最怕的就是有人把“数据”摆到台面上。

“数据来源?”

祁天佑扯了扯嘴角,调出另一份文件,

“省地质调查院2013年的公开报告,环保厅近五年的监测记录,还有,”他抬眼看向赵立冬,

“贵厅去年第三季度的内部风险评估简报,编号hJ-2013-q3-087,您应该有印象吧?

毕竟是您让办公室主任锁进铁皮柜的。”

赵立冬猛地抬头,眼神里的惊讶混着恼怒,像被踩了尾巴的猫。那份简报根本没走归档流程,除了他和办公室主任,没人该知道。

“更关键的是《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祁天佑的声音没起伏,却像锤子敲在每个人心上,

“谁决策、谁签字、谁担责。今天要是在这放行了,三年后老百姓喝不上干净水,问责名单上,不会只有经办人。”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几个刚才还帮腔“灵活办事”的地方官员,悄悄把发言稿折起来塞进公文包;

环保厅的副厅长甚至往前挪了挪,主动接话:

“我们确实掌握类似风险数据,之前没引起足够重视……建议重新组织评估。”

赵立冬还想争辩,主席台上传来一声轻咳。

高育良端起青瓷茶杯,杯盖刮过杯沿,发出清脆的“叮”声。

他抿了口碧螺春,再放下杯子时,动作比端起来时重了半分,这个细微的差别,在座的老官场都懂:

这是默许某种意见的信号。

主持人立刻接话:

“鉴于存在重大环境风险,会议决定,新区规划暂不提交常委会审议,需征求环保部门专业意见后再做调整。”

散会铃响时,赵立冬没走主通道,绕到后门,拽住一个下属的胳膊,头凑过去低声说了几句。

祁天佑没动,坐在原位翻着笔记本,眼角的余光却盯着那两人,

袖扣里的摄像头还在运行,连赵立冬皱起的眉头都拍得清清楚楚。

等人走得差不多了,他才掏出笔记本,把U盘插进去。

微型存储卡自动导出音频,唇语分析程序逐帧跳出行李箱大小的字幕,降噪算法滤掉残留的人声和空调声,一段低沉的声音渐渐清晰:

“……找个第三方机构,重新做份环评,把那几块地从敏感区里划出去。就说地质数据更新了,之前的不准。”

祁天佑点了点鼠标,把这段录音单独切片,命名“FZ-50-01”——“FZ”是“反腐”的首字母,“50”是他跟进这个案子的第50天。

文件存进加密分区时,进度条走得很慢,像在数着这场博弈的每一步。

他翻开牛皮笔记本,在今天的日期下写:

“规则不是挡箭牌,是刀。”笔尖顿了顿,又在

扉页上那句“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被历史车轮碾过的,一种是开车轮的”,是父亲当年写的,老人一辈子在国土局当技术员,临退休前说“守规矩,才稳当”。

晨光透过玻璃幕墙斜切进来,落在“开车轮的人”那几个字上,鎏金似的,把钢笔字的棱角衬得软了些,却更扎眼。

祁天佑合上笔记本,刚起身,就撞见走廊尽头的保洁员,

铁皮拖车上的水桶晃荡着,肥皂水溅在瓷砖上,晕开几片浑浊的印子,像没擦干净的污渍。

他侧身让过,鞋底踩过湿痕,留下半个浅印。

电梯门要关时,他忽然抬手按住感应区。监控画面一闪而过:

赵立冬的黑色轿车刚驶出地下车库,车牌尾号789,跟他记在笔记本里的一致。

指尖在手机屏幕上敲了串指令。

三分钟后,省纪委信访系统收到一份匿名举报材料:

附件里有七处敏感区的坐标比对图、环评法规的条文截图,还有一段脱敏处理的会议录音,正好是赵立冬说“先发展再治理”的那段。

发送成功的提示跳出来时,电梯到了一楼。

祁天佑刚走出去,政策研究室主任就迎上来:

“祁科长,高书记让你去趟办公室。”

他点点头,跟着往主楼走。拐过走廊转角时,指尖蹭过右手小指的翡翠扳指,那是父亲留的,凉意在指腹散开,像在提醒他什么。

办公室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高育良翻文件的声音。

祁天佑深吸一口气,推开门。

阳光从百叶窗里漏进来,在地板上投下一道道细长的光带,像一条条没画完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