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项目落地,峰会蓄力启新程
周三清晨,韦七刚到公司,就看到林悦抱着一摞调研问卷站在办公室门口,眉头微微皱着。“韦哥,这是昨天从三个老年社区收回来的问卷,有个问题有点棘手。”林悦把问卷递给韦七,“超过60%的老人反馈,就算场景操作步骤简化了,还是担心自己学不会,想有‘一对一指导’的服务。”
韦七接过问卷,快速翻看着——“怕按错键”“没人教不敢用”“想让孩子教,但他们工作忙”这类反馈反复出现。他心里清楚,这个问题不解决,就算场景设计得再完美,也难以真正触达老年用户。“我们得想办法解决‘指导服务’的问题。”韦七把团队成员召集到会议室,“大家有没有什么思路?”
张弛率先开口:“可以做线上教学视频,分步骤演示操作,还能设置‘一键呼叫客服’功能,老人有问题随时能咨询。”李然则皱着眉:“线上客服可能不够,老人更习惯面对面沟通,而且有些操作问题,线上说不清楚。”
就在这时,韦七突然想起邱莹莹之前提过的“咖啡店老年顾客”——邱莹莹工作的咖啡店附近有两个老年社区,每天都有不少老人去喝咖啡。“我有个想法!”韦七眼睛一亮,“咱们可以和社区、咖啡店合作,在社区设立‘智能生活指导点’,在咖啡店设置‘临时咨询台’,请社区志愿者和咖啡店员工帮忙,给老人提供面对面指导。”
大家纷纷点头,觉得这个方案可行。韦七立刻分工:林悦对接社区,谈“指导点”设立事宜;张弛制作简易的操作手册和教学视频,方便志愿者和员工使用;李然则开发“指导预约”功能,老人可以提前预约指导时间。
下午,韦七特意绕到邱莹莹工作的咖啡店,跟她聊起合作的事。“没问题!”邱莹莹一口答应,“我们店每天上午都有很多老人来喝咖啡,设置个咨询台很方便,我还能教他们怎么用呢!”邱莹莹还主动提出,要给咖啡店员工做简单的培训,确保他们能解答基础的操作问题。
解决了“指导服务”的问题,项目推进得格外顺利。周五下午,“老年智能生活”线上征集活动正式上线,同步在社区指导点和咖啡店咨询台宣传。上线仅两小时,就收到了300多份场景方案,其中“血压异常自动通知子女+调节室内温度”“起夜自动开小夜灯+关闭尖锐提示音”等方案,还被用户反复点赞。
然而,新的挑战很快又出现了。周一上午,李然着急地找到韦七:“韦哥,社区服务产品的技术团队反馈,他们的‘上门服务预约’接口,没办法和我们的场景直接联动,需要额外开发,至少要两周时间,这样会耽误项目上线时间。”
韦七心里一紧——项目原定下个月月初上线,要是等接口开发完,至少要推迟半个月。他立刻联系社区服务产品的负责人赵总,想协商解决方案。“不是我们不配合,实在是开发资源太紧张了。”赵总语气无奈,“现在技术团队都在忙月底的版本更新,根本抽不出人手做额外开发。”
挂了电话,韦七坐在工位上,翻看着项目进度表。他突然想起安迪之前说的“跨产品资源协调”,但这次他不想再依赖安迪,想自己尝试解决。他打开系统面板,看着“跨部门沟通(中级)”技能,突然有了思路——社区服务产品的“上门服务预约”功能,核心是“预约时间+服务类型”,或许可以暂时用“表单提交+人工对接”的方式替代,先保证项目上线,后续再跟进接口开发。
韦七再次找到赵总,提出了这个方案:“我们先在场景里设置‘预约表单’,老人提交预约信息后,由我们团队安排专人对接社区服务产品,手动录入预约信息,等你们技术资源宽裕了,再开发接口联动功能。这样既能保证项目按时上线,也不会给你们团队增加太多负担。”
赵总思考了片刻,点头同意:“这个方案可行,我们会安排专人对接你们团队,处理预约信息。”
解决了接口的问题,项目终于按计划推进。月底时,“老年智能生活”首批10个联动场景正式上线,同步启动社区指导点和咖啡店咨询台的服务。上线第一天,就有超过2000名老年用户尝试使用场景,用户满意度达到90%,社区服务产品的老年用户渗透率也提升了8%。
刘主管在部门例会上,特意表扬了韦七的团队:“这个项目不仅提升了公司产品的用户粘性,还树立了‘关注老年群体’的品牌形象,做得非常好!”安迪也笑着说:“下个月的行业峰会,你可以把这个项目作为案例分享,肯定能引起共鸣。”
接下来的一周,韦七开始全力准备行业峰会的分享内容。他把“老年智能生活”项目的整个过程梳理成PPT——从用户调研、需求分析,到问题解决、项目成果,每一个环节都配上详细的数据和案例。为了让分享更生动,他还特意请关雎尔帮忙润色分享稿,关雎尔用温暖通俗的语言,把项目中的“老人故事”写进稿子里,让内容更有感染力。
峰会前一天,韦七在公司内部做了一次模拟分享。安迪听完后,给出了建议:“可以在分享中多加入‘用户共创’的细节,比如怎么收集老人的反馈,怎么根据反馈调整方案,这些是行业内比较关注的点,也能体现咱们项目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