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秉笔直书,字字千钧惊风雨
深夜的抉择
调研归来,陈临海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仿佛与外界隔绝。窗外的天色由明转暗,再由暗转明,办公桌上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浓茶换了一杯又一杯。他的周围,摊满了调研笔记、数据报表、录音整理材料,以及各种政策文件,如同一个紧张的作战指挥部。
海量的信息在他脑中不断碰撞、交织、重组。他发现的问题触目惊心:
·园区空心化:高新技术产业园入驻率虽高,但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寥寥无几,不少企业打着高科技旗号,实则从事低端加工,甚至只为圈地拿补贴。
·政策落地难:像“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这样的好政策,因流程繁琐、宣传不到位、基层执行能力弱,红利未能完全释放,企业获得感不强。
·传统产业凋敝:曾经的区属明星国企,设备老化、负担沉重、创新不足,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靠政府输血勉强维持,已成为财政的巨大包袱。
·新兴产业虚火:一些冠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项目,概念炒得火热,但实际应用场景模糊,市场前景存疑,存在“为了招商而招商”的隐患。
·要素保障短板:高端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
每一个问题背后,都牵扯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历史沿革。如何在这份报告中既真实反映问题,又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把握好分寸,不成为众矢之的,这考验的不仅仅是文字功力,更是政治智慧和勇气。
他想起了新枣镇的经历,想起了周安国的信任,想起了江援朝那句“不要有顾虑,实事求是地写”。一股责任感油然而生。粉饰太平,写一篇四平八稳、皆大欢喜的报告很容易,但那是对工作的失职,对山岚区未来的不负责任!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变得坚定。他决定,这份报告,必须“接地气、有锐气、冒热气”!
他开始动笔。结构清晰,数据翔实,语言精准。他毫不避讳地指出了调研发现的五大类十几个具体问题,每一个问题都配有鲜活的案例和扎实的数据支撑,一针见血,鞭辟入里。
但他并非只破不立。在问题的后半部分,他针对每一个痛点,都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建议:
·针对园区空心化,建议建立“亩均效益”考核和动态淘汰机制,提高入园门槛,集中资源培育真正有潜力的“专精特新”企业。
·针对政策落地难,建议梳理整合现有政策,编制通俗易懂的“企业政策一本通”,建立“一站式”政策兑现平台,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针对传统产业,提出“一企一策”的改革方案,大胆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或战略重组,引入社会资本和先进管理机制,而非无休止地输血。
·针对新兴产业,建议建立更科学的项目评估机制,注重实际应用和市场前景,避免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