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临海深吸一口气,站起身。他没有带厚厚的报告原文,只拿了几页提纲挈领的要点。他走到投影仪前(这是镇上开会少有的现代化设备),将U盘插入。
“各位领导,下午好。汇报。”他的声音初时略带一丝紧绷,但很快便稳定下来,清晰而沉稳。
他摒弃了所有花哨的辞藻,直接切入主题。用简洁明了的图表和数据,对比分析了“枣香情”、“生态黑猪”、“竹编作坊”、“绿色大棚”四个潜在项目的优势、劣势、市场前景、预期带动效应以及基金使用规划。
他讲“枣香情”的品控隐患和电商破局思路,讲“生态黑猪”的品牌溢价和冷链痛点,讲“竹编”的文化价值与市场脱节,讲“大棚”的技术优势与销售困境。每一个观点都有数据或实地案例支撑,每一个建议都直指要害,务实可行。
他没有夸大其词,反而客观地指出了各个项目存在的风险和不足。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增加了汇报的可信度。
会议室里很安静,只有陈临海清晰的声音和投影仪风扇的微弱嗡鸣。几位原本有些心不在焉的领导,也逐渐坐直了身体,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他们没想到,这个刚来没多久的年轻人,对镇里情况的了解如此深入,看问题的角度如此刁钻精准,提出的方案也远超他们“修修补补”的固有思路。
周安国面无表情地听着,但指尖偶尔轻轻点着桌面的动作,透露了他内心的满意。
汇报结束,陈临海微微鞠躬:“我的汇报完了,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短暂的沉默后,周安国率先开口,一锤定音:“情况很清楚,分析也很透彻。我认为,‘枣香情’和‘生态黑猪’这两个项目,基础好,潜力大,带动效应明显,符合基金扶持方向,可以作为我们镇今年的申报项目。大家有什么意见?”
镇长首先表示支持:“临海同志调研得很扎实,方案也可行。我同意周书记的意见。”副书记也点头:“这两个项目确实最具操作性,能快速见到效益。”
眼看就要一致通过,李伟有些急了。他清咳一声,硬着头皮开口:“书记,镇长,各位领导,我有点不同看法。”
所有人的目光转向他。
李伟避开周安国的视线,看着桌面说:“陈临海同志的想法是好的,但毕竟年轻,缺乏经验。‘枣香情’厂子管理混乱是老问题了,刘茂才能不能扛起升级换代的重担?我看悬。‘生态黑猪’投入也不小,万一市场打不开,风险谁承担?我觉得,是不是更稳妥一点,选一个项目,比如就把钱给‘枣香情’稍微升级一下包装算了?或者……是不是考虑一下其他老牌点的厂子?”他试图引入新的选项,搅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