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朝堂新风(1 / 2)

金銮殿上,晨曦透过高大的殿门,洒在光可鉴人的金砖地面上。

年仅十四岁的皇帝萧启明端坐在龙椅之上,身姿比以往挺直了许多。他穿着合身的明黄龙袍,头顶的十二旒冕冠虽仍显沉重,但其下那双尚带稚气的眼睛里,却多了几分经历风霜后的沉静与决断。

御座左下首,设了一张紫檀木雕花大椅,萧逐渊裹着玄色狐裘端坐其上,面色依旧苍白,气息微促,显然是强撑着病体临朝。他的存在,如同一根定海神针,虽不再锋芒毕露,却无人敢忽视其重量。

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他身侧稍后位置,同样设了一座——那是为摄政王妃谢清晏所设。

谢清晏穿着一身庄重的亲王王妃品级朝服,墨发高绾,珠翠轻摇。她面容平静,眸光垂敛,看似与往常无异,但若有感知敏锐者仔细看去,便会发觉她那双眼眸深处,偶尔会掠过一丝极淡的、仿佛能吞噬光线的混沌之色,周身气息圆融内敛,竟让人有些难以捉摸。

“众卿平身。”萧启明的声音清朗,回荡在大殿之中,虽未完全脱去少年音色,却已初具威仪。

百官起身,分列两旁。龙椅旁侍立的大太监上前一步,展开手中明黄绢帛,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承天命,御极已四载,今太阿倒持之弊已除,奸佞肃清,当亲揽政纲,以慰祖宗之灵,以安天下臣民之心……自即日起,朕将日御文华殿,亲决政务。摄政王萧逐渊,辅政有功,劳苦功高,特赐剑履上殿,赞拜不名,仍总领枢密院事,协理军国重务。王妃谢氏清晏,聪慧敏达,于国有功,特赐宫中乘软轿,参议朝政,佐理阴阳……”

旨意一下,朝堂之上一片寂静,随即响起一片“陛下圣明”的附和之声。无人敢有异议。林文正一党的覆灭犹在眼前,血腥气尚未散尽,此刻谁还敢触这位在摄政王支持下,明显要收回权柄的小皇帝的霉头?

萧启明目光扫过群臣,继续道:“既朕亲政,前朝旧制,有不妥者,当徐徐图改。然,后宫干政之弊,不可不察。即日起,裁撤慈宁宫半数用度,原属后族一系之官员,着吏部严加考核,无才无德者,一概黜落,永不叙用!”

这几句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细微的涟漪。清算林文正是权斗,裁撤后族则是彻底斩断太后干预朝政的触手,标志着皇权真正开始独立。几位与后族牵连颇深的官员脸色微变,却不敢出声,只能暗暗叫苦。

萧逐渊微微颔首,对小皇帝此番雷厉风行的举措表示认可。他侧目看了一眼身旁的谢清晏,见她眼帘微抬,正望向御座上的少年天子,目光沉静,带着一种近乎审视的透彻。似乎察觉到他的视线,谢清晏转过头,与他对视一眼,唇角极轻微地弯了一下,那丝非人的淡漠瞬间被熟悉的温情取代,但速度之快,让萧逐渊心头那抹异样感并未完全消散。

她的感知,似乎变得更加敏锐了。

***

散朝后,文华殿侧殿。

萧逐渊被内侍小心搀扶着坐下,额角已渗出细密冷汗。谢清晏自然地走上前,指尖看似随意地在他手腕拂过,一缕微不可查的混沌气流渗入,萧逐渊顿时觉得那股萦绕不去的虚弱感被驱散少许,胸口的滞涩也通畅了些。

“感觉如何?”谢清晏的声音很轻,带着关切。

“无妨。”萧逐渊握住她的手,触手温润,却仿佛能感受到其下潜藏的、足以改天换地的力量,“倒是你,清晏,方才在朝堂上……”他顿了顿,寻找着合适的词句,“似乎有些不同。”

谢清晏沉默片刻,目光掠过殿外高远的天空,低声道:“力量……增长得太快。有时,会不自觉地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她收回目光,看向他,带着一丝无奈与自省,“看着启明下达旨意,看着百官心思浮动,甚至会下意识地去分析王朝气运的流转……仿佛在看一幅流动的画卷。需要很努力,才能将自己重新‘拉回来’,感受到逐渊你的疲惫,感受到启明那孩子内心的紧张与决心。”

她反握住他的手,力道控制得恰到好处,既传递着温度,又不会因力量失控而伤到他:“给我些时间,逐渊。我会习惯,会掌控好它。”她需要的不仅是掌控力量,更是重新锚定作为“谢清晏”的人性坐标。萧逐渊,便是她最重要的锚点。

萧逐渊凝视着她眼底那丝挣扎,心中了然。他用力握了握她的手:“无论如何,我在这里。”

***

与此同时,京城朱雀大街上。

苏玉绾乘坐的马车正驶向户部衙门,处理“绣票”推广的相关事宜。马车行至一处十字路口,速度稍缓,正准备转向。

突然,侧面巷道里猛地冲出一辆运载着杂物的板车,拉车的骡子不知为何受了惊,嘶鸣着直直撞向苏玉绾的马车车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