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鸭科技航天研发中心,试验大厅。
“燃烧脉动”被驯服的那一刻,全体科研人员的心头仿佛燃起了烈焰。可他们心里都明白,逐星计划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发动机的稳定运行,而是——让这头庞然巨兽能飞上天,又能安全回来。
于是,团队把目光投向了最关键的一环:火箭回收与再入控制。
第一次全流程模拟试验,火箭模型在虚拟舱内顺利点火、上升,数据一切正常。可当进入再入阶段时,问题骤然爆发。
“角度偏离!”
“姿态控制失效,火箭旋转过快!”
“热防护层受损,温度超过极限!”
大屏幕上的模拟影像,巨大的火箭在大气层内疯狂翻滚,像被狂风暴雨撕扯的纸筒,最终在数秒之内爆炸解体。
实验大厅一片死寂。
“报告。”
航天组主管沉着脸,声音低沉:“回收与再入控制,是目前最棘手的问题。发动机推力越大,火箭体型越庞大,再入时空气阻力和姿态偏差就会成倍放大。控制系统完全来不及修正。”
另一位工程师补充:“即便采用多重姿态调整喷口,也无法抵消几百吨火箭在大气层中产生的‘翻滚效应’。每一次微小的偏差,都会在短短几秒内放大成毁灭性灾难。”
年轻研究员捂着脸,低声道:“这不是回收,这是自杀。我们把火箭送上去,再让它坠下来……每次都可能灰飞烟灭。”
一句话,让所有人心头沉重如铅。
会后的小型研讨室里,气氛同样压抑。
白板上写满了各种失败的尝试方案:
——喷口矢量控制(延迟过大);
——气动襟翼调整(受高温破坏);
——多级分离缓冲(仍然失稳)。
一个个方法全被划上红叉。
“伍总,这个难关……比震动和燃烧脉动还要难。”航天组负责人苦涩地说,“哪怕是美俄,也花了几十年才勉强做到几十吨火箭的部分回收。我们要回收的是几百吨载荷,这在全球从未有过先例。”
“如果我们失败了,不仅仅是损失火箭,而是整个计划的信誉。”另一名专家补充道,语气里有一丝动摇。
会议室陷入沉默,空气凝固得像石头。
就在这时,伍思辰开口了。
他的语气没有半点犹豫:“难?当然难。这是逐星计划的最后一关,没有人说过它容易。”
他指着屏幕上那段火箭失控的视频,声音铿锵:“你们看到的是失败的翻滚,而我看到的,是一只巨龙在天空挣扎。巨龙之所以狂乱,不是因为它不可控,而是因为我们还没找到握住它龙鳞的手。”
“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这片‘龙鳞’,让巨龙乖乖降落。”
科研人员们全都抬起头,眼神重新聚焦在伍思辰身上。
“伍总……您的意思是?”
伍思辰缓缓走到白板前,写下四个字:
“动态自适应。”
“传统回收靠预设程序,可几百吨火箭下落时,空气流场和姿态每一秒都在剧烈变化。我们不能再用死板的控制,而是要让火箭学会‘自己修正’,实时感知、实时调整。”
“换句话说——让火箭在大气层中,拥有一套近乎‘本能’的再入算法。它不是木头,而是能在空中‘游泳’的巨兽。”
一时间,会议室内响起倒吸冷气的声音。
“让火箭自己学会调整?”
“这是在给火箭装上‘大脑’!”
“如果真能做到……那将是航天史的又一次革命!”
然而,很快有人冷静下来,苦笑道:“可伍总,这个方案比之前的还要难啊。动态自适应控制意味着我们要把整个大气流场建模,还要设计出能实时学习的算法。这是……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伍思辰却只是笑了。
他语气平静,却透着一种让人热血沸腾的力量:
“在别人眼里,是不可能;在我们眼里,这是下一步。记住,逐星计划,从来不是在走别人的老路,而是在开辟全新的道路。”
他转身,目光坚定:“所以,现在我给你们的命令是——立刻组建‘回收与再入小组’,把全部精力放到这上面。哪怕试一千次、一万次,我们也要找到那片‘龙鳞’。”
那一刻,沉重的压抑终于被重新点燃。
科研人员们目光炯炯,拳头紧握,纷纷高声回应:
“是!!!”
“哪怕一万次失败,也要找到解决办法!”
“逐星计划,绝不止步!”
厂房的灯火在深夜中燃烧,犹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
而这场火箭回收与再入控制的攻坚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