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龙门吊设备的升级难题,解决12万吨级航母所需的“航母级特种钢材”配比与配套问题,无疑更为紧迫。
达利安造船厂里,全世界最顶尖的一批造船师傅与技术工程团队正在连轴奋战,绞尽脑汁地推进底部舱段和部分非承力模块的预拼装作业,争取在钢材到位前抢出宝贵时间。
但他们都知道,这只是“局部起步”。主龙骨与关键承力段迟迟无法开工,才是悬在整个项目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造船厂负责人多次找到伍思辰,话语间带着压抑不住的焦急与无奈:
“钢材要是跟不上,专研新型钢材,哪怕从一炉火、一根锭开始。”
彭静皱眉:“可你也知道,这样一来,上,我们的航母将在吨位、寿命和抗压能力上——全面跨代。”
彭静翻阅资料,一页一页地快速扫读,脸上的神色依然复杂。
“可这……这些都是理论数据啊。”她抬头望向伍思辰,语气中多了一分审慎和固执,“科学不是玄学。光凭一份纸面方案,我很难说服自己,把它直接纳入国家最高等级军工项目的主材体系。”
伍思辰看着她,目光清澈却凌厉,忽然站起身来,声音清脆如金属落地:
“那我们就出发吧。”
彭静一愣:“去哪?”
伍思辰转身,语气干脆:
“你不是要看结果吗?我们直接去实验室。数据再完美,也不如一炉钢来得直观。只要我能在实验条件下炼出这批钢材——你就认可这项方案,是不是?”
彭静沉默了片刻,终于点了点头。
虽名为“实验室”,但眼前的设施却更像一座袖珍版钢铁工厂。
轧机轰鸣、蒸汽翻涌,数名工人正严格按流程推进冶炼——目标是首炉“稀钒复合微合金耐蚀钢”的小规模出样。整个操作按部就班,炉前的程序面板数据稳定,气氛紧张却有序。
“炉门开启!”
伴随着一道清脆指令,厚重的试验炉缓缓开启。赤红火光跳跃而出,炽热高温扑面而来。
炉口前,伍思辰与彭静并肩而立,身穿深灰色冶金防护服,头戴反光护镜,映出火焰中翻腾的金属液。
在众人屏息注视下,首炉稀钒复合微合金钢水缓缓倒出,像一条滚烫的赤龙,流入冷却槽。
然而,下一秒,危险突现。
“糟了!”热像仪上,金属液表面忽然剧烈波动,一道道细密裂纹如蛛网般扩散。数据显示:晶体结构正急剧崩解。
彭静大惊失色,急声喊道:“碳硅比偏了!再不降温——会塌晶!”
“给我30秒!”
话音未落,伍思辰已经冲上操作台,双手飞快在虚拟屏幕上滑动,像是在演奏一段命运交响。他迅速调整冷却程序中第三段控温曲线,指尖每一次敲击都精确至毫秒。
高炉发出低沉如哀鸣般的轰响。
下一刻,一股高精度冷却风流精准注入钢水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