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殿内品茶(中)(1 / 2)

起身后,萧非拱手语气诚恳地解释道:“请陛下明鉴!臣岂敢有所保留!陛下前些时日所饮少府之茶,制作方法确与臣府上乃至侯国所产用的同一方法。之所以口感略有差异,臣以为,原因有二。”

“哦?”刘彻没想到萧非这么快就能想出两个原因,诧异问道:“说来看看,到底是何原因?朕也好让少府那边进行改进。”

萧非闻言,立刻条理清晰地分析道:“其一,在于熟能生巧。过去所喝之茶均为煮茶法制成,去年乃是初次依臣这新法大规模制作新茶,无论是少府的工匠,还是臣侯国的茶农,都尚在摸索熟悉阶段,火候、手法难免有生疏之处。然经过一年实践,尤其是臣侯国的茶农,日夜与茶为伴,且必少府之人先用此法,经验积累较多,手法愈发纯熟,于杀青、揉捻、干燥等关键步骤的火候拿捏更为精准,故而臣侯国成茶品质自然有所提升。然臣以为假以时日,等少府工匠技艺精进,其所制之茶,定然亦会更上一层楼。”

萧非见无人打断,稍微停顿一下,即观察一下刘彻的神色,见其听得入神,也稍稍喘口气,才继续说道:“这其二嘛,臣认为这也是最至关重要的一点,那便在于茶之本源,也就是茶树本身。”

萧非组织了下语言,尽量通俗解释道:“陛下,茶树好坏才是茶水好坏的根本。然茶树生长,犹如五谷。不同水土,种出的茶树所做茶水风味便截然不同。臣之侯国,其地所产之茶树,叶片肥厚,内质丰盈,经独特工艺炒制后,便形成了这般独特的香气与滋味。此乃当地独有,非人力可以轻易复刻。少府所用茶叶,或许来自不同产地,其风味自然与臣侯国之茶有所区别。正所谓晏子春秋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此理相通也。”

刘彻听完萧非的两个理由,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喃喃道:“嗯......熟能生巧,茶之本源,确是如此。看来,这好茶,不仅需要好手艺......”

接着刘彻抬起头,转头对侍立在旁的另一名宦官吩咐道:“你,立刻去一趟少府,传朕的口谕:让他们不必只盯着现有的几处贡茶园。给朕在全国范围内,仔细寻访!但凡有名山胜水、气候适宜之地,都给朕要仔细留意一下,好好寻觅一下各地野生的,或者百姓种植的品质上佳茶树!记录下来,明年开春,给朕用这些不同地方的茶书,分别制成茶叶,送上来朕要一一品尝比较!朕倒要看看,朕这大汉疆域之内,究竟能出产多少种风味各异的好茶!”

那宦官精神一振,连忙躬身应下,

刘彻则接着补充道:“还要让他们注意一下,如果用百姓之茶树,一定要给足银钱。”

“明白!”宦官回完,随即也快步离去执行命令。

萧非见此才重新坐下。

殿内茶香袅袅,时不时有侍女上前为众人倒茶,一时间因为这番关于茶叶的讨论使殿内显得格外活络。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声音略带好奇地插了进来。

说话的是坐在离萧非稍远一些位置的郎官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素以辞赋闻名,心思细腻,此刻品着萧非的献上的新茶,似乎想起了什么,便向萧非问道:“酂侯,相如有一事不解。少府采办的各地新茶,据相如所知,早已陆续送达宫中库府,我也曾得陛下赏赐得以品尝。为何......为何贵侯府的新茶,直至昨日方才送到?可是......可是贵侯国路途格外遥远,又或是途中遇到了什么特别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