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扩军备战(2 / 2)

“俺叫赵铁柱,辽阳人,今年十九,有力气,能扛枪,”

“我叫王文化,读过两年私塾,让我当兵,我要给爹娘报仇,”

类似的场景在各个征兵点上演。政治部的干部们忙碌地登记、谈话、进行初步审查。

在沈阳兵工厂,机器日夜不停。陈致远教授和李师傅带着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三班倒地忙碌着。

李师傅对前来视察的刘川和聂政委说:“司令员,政委,您放心,咱们现在原料充足,工人干劲也足,步枪生产线已经增加到三条,每天能产两百支‘四四式’,子弹生产线也开动了两条,日产子弹二十万发没问题,就是炮弹生产线还在调试,不过也快了,”

陈教授补充道:“司令员,我们还在尝试利用现有设备,仿制鬼子的九二步兵炮和迫击炮。如果成功,我们的炮兵火力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刘川满意地点点头:“辛苦你们了,现在部队在扩编,对武器的需求很大,你们兵工厂就是咱们的命根子,”

在通辽前线,西进兵团的指挥部里,韩楚和肖光一边指挥作战,一边着手部队的扩编。

韩楚对着电话吼道:“李云龙,你的第一纵队是主力中的主力,扩编先紧着你,新兵和装备优先给你补充,但你得给我保证,一边打仗一边整训,不能拉了稀,”

电话那头传来李云龙的大嗓门:“韩副司令你放心,我老李保证给你带出一支嗷嗷叫的部队来,”

肖光则更细致地布置:“各纵队抽调有经验的班排长老兵,组建教导队,负责训练新兵。要把我们在山东和沈阳总结出来的战术条令,尽快教会新战士。”

与此同时,在沈阳城内,东北军政大学的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韩楚虽然主要精力在西线,但也抽空审定了办学方案和首批学员名单。

他对负责具体筹备的干部说:“咱们这个大学,不搞花架子,课程要实用,步兵战术、炮兵协同、装甲兵运用、后勤保障、政治工作,这些都要学,教员就从各纵队有经验的指挥员和参谋里抽调,还要请政委、参谋长他们来讲课,”

一个月后,中央承诺的一千名干部历经艰险,陆续抵达沈阳。这些经历过长征、抗日烽火考验的骨干力量的到来,极大地增强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干部队伍。

刘川和聂政委接见了干部团的负责人。

“同志们,你们来得太及时了,”刘川握着负责人的手:“东北局面复杂,斗争艰巨,正需要你们这样经验丰富的同志来加强,”

聂政委也说:“中央把最宝贵的财富派给了我们,我们一定要用好这批干部,尽快把东北根据地建设好,把部队战斗力提上去,”

这一千名干部很快被分配到部队、地方和各机关。有的充实到扩编的纵队、师团担任军事主官或政委,有的加强到地方政权担任领导职务,还有的进入刚刚成立的军政大学担任教员或管理人员。他们的到来,使得各项工作推进得更加顺畅高效。

到1945年7月初,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已经悄然扩充至近八十万人,虽然新兵比例较高,但骨架坚实,装备得到极大改善,士气高昂。沈阳兵工厂的机器日夜不停,为部队提供着越来越多的武器弹药。

然而,刘川站在指挥部的地图前,看着上面标注的敌我态势,眉头并未完全舒展。他对身边的聂政委、刘亚等人说:“部队是扩编了,家底也厚实了。但你们发现没有,关东军在北满安静得有点反常。山田乙三的那个‘杉计划’,还有苏联,他们百万大军陈兵边境,到底会以什么方式进来?老蒋在美丽国支持下,海运来的部队越来越多…同志们,扩军备战是为了应对更复杂的局面,真正的考验,恐怕马上就要来了。”

指挥部里的气氛,因为刘川这番话,再次变得凝重起来。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实力的提升,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更严峻的挑战。东北这片黑土地,正在酝酿着决定命运的最后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