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RAIN在网球场上建立的、基于强者相惜的友谊,为金贤宇的人脉网络增添了极具分量的一环。这种与顶尖国际巨星平等交往的经历,无形中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视野和格局。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在既定综艺模式内进行创新,或是通过匿名身份在音乐领域点石成金。一个更深层的渴望在他心中萌动:打造一个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能够承载其思想内核、并主动引导公众进行深度思考的内容Ip。这个想法,在他与学术界因“当然了”现象产生交集后,变得愈发清晰和强烈。
数个深夜,当op办公室只剩下他一人时,他并未休息,而是伏案疾书,将脑海中酝酿已久的构思,系统性地倾注于文档之中。这份企划案,他暂命名为——《贤宇论》。
这份企划案的引言部分,开宗明义,定下了极高的基调:
“在信息爆炸、娱乐至上的时代,公众的注意力被碎片化的热点和快餐式的内容所占据。然而,人们对深度思考、对理解时代变迁背后逻辑、对探寻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本质需求,始终存在,且日益强烈。本企划旨在打造一档超越单纯娱乐范畴的深度文化对谈节目,不追求即时笑料与流量,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思想交汇的公共空间,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顶尖头脑,进行一场关于‘我们时代的本质’的探索之旅。”
接下来,是企划案的核心架构,其严谨性与前瞻性,远超当时任何一档综艺策划:
一、节目定位与核心理念:
定位:非娱乐资讯,非人物专访,而是主题先行的深度思想沙龙。每期围绕一个核心议题展开(如:“成功的错觉与真实”、“孤独与连接: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传统与现代性在韩国的碰撞”、“创造力从何而来?”等)。
核心理念:“提出好问题,比给出标准答案更重要”。节目不旨在提供结论,而是通过高质量的对谈,激发观众自身的思考与反思。
嘉宾构成:打破行业壁垒。嘉宾可包括但不限于:顶尖学者(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卓越的艺术家(作家、音乐家、导演)、成功的企业家、乃至具有独特人生经历的普通人。关键在于,嘉宾必须对其领域有真知灼见,且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
对话模式:摒弃主持人提问、嘉宾回答的单向模式。采用圆桌对谈或一对一深度漫谈形式。主持人(即金贤宇本人)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思考同伴”,而非“采访者”。他需要深度预习,提出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并能与嘉宾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交锋与共鸣。
三、内容呈现与视觉风格:
场景设置:摒弃演播室的华丽。选择图书馆、美术馆、静谧的茶室、甚至深夜无人的办公室等能营造沉思氛围的场景。灯光柔和,音乐仅为点缀,核心是语言和思想。
节奏与剪辑:节奏舒缓,给予思考和沉默的空间。剪辑上强调逻辑连贯性,而非制造戏剧冲突。可适当加入与主题相关的空镜、文献资料画面,增强信息厚度和艺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