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月度维护的日常,老宅中的异象更加突出,当书房厚重的木门隔绝了外面若有若无的低语和渗人的寂静。昏黄的台灯下,江婉伏在宽大的书案上,周围堆满了摊开的书籍和散落的纸张。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纸墨香气,但这份书香,此刻却被一种更为炙热的求知氛围所代替。
经历了枕头怪谈的诡异、凶剪的致命锋芒、音簧聚合体的惊魂一夜,以及亲身参与诡藏室那沉重的维护工作,江婉对“凶物”的本质和林家那神秘莫测的“镇物”、“封藏”之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探索欲望。
先祖手札的副本,那些被林见深筛选过、相对“安全”的记录,已经无法满足她了。她渴望了解更深层的真相,渴望理解那些盘踞在物品中的恶意究竟如何诞生、如何运作,林家又是如何用非符咒、非宗教的方式,构筑起这座禁锢恐怖的古老宅邸。
她的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那些副本上。她的视线,开始悄然投向书房深处,那些被林见深刻意收起的古老文本。
这些文本的载体五花八门:有脆弱的竹简,边缘已经磨损;有颜色深褐、质地坚韧的兽皮卷轴,散发着难以形容的古老气息;甚至还有刻在特殊石板上的拓片。上面的文字更是晦涩难懂。
林见深曾明确表示过,这些核心、涉及真正秘术原理和凶物本质的记录,蕴含的信息太过危险,也容易引发不可测的共鸣,不适合她接触。
但江婉的记者本能被彻底激发了出来,调查、分析、破译!她不再被动等待林见深的“科普”,而是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她利用自己作为记者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资料检索技巧。
她坐在书桌前,桌上堆满了各种资料和书籍。她小心翼翼的打开林见深允许她查阅的那份相对基础的林家古文字对照表,这是她破解那些晦涩符号的关键线索。
她仔细的比对每一个符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些符号看起来像是古老的密码,充满了神秘和未知。她需要耐心和细心,才能逐渐揭开它们的面纱。
与此同时,她还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源,查找与这些符号相关的民俗学、古代祭祀符号以及一些冷僻的工匠标记资料。她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可能有用的内容,然后与对照表中的符号进行比对,寻找共通点。
这个过程异常缓慢且枯燥,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拼图一样。
结合之前阅读筛选手札时了解到的凶物案例背景,她去查阅对应时期的地域民俗志、地方志,寻找关于“物老成精”、“怨气附物”、“禁忌器物”等民间传说的详细描述和内在逻辑,试图为那些冰冷的符号找到现实的映射。
这或许是最微妙也最危险的一点。江婉开始有意识的留意老宅本身的“异常”,并尝试将其与正在破译的碎片信息联系起来。
例如:
当她破译到一个描绘“怨念沉淀”的复杂符号时,恰好看到窗外墙壁新渗出的一道暗色污渍,那形状竟与符号的某个变体有几分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