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全球的响应(2 / 2)

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号,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机构,都在急切地呼叫、询问南极的情况。霍船长当机立断,他利用“拾光号”此刻仿佛被“增强”了的通讯条件,以及他们作为最接近异象源头(南极光柱)的“目击者”身份,开始有选择性地回应一些听起来最为权威和急迫的呼叫。

他首先联系上了几个大型国际科研组织,以及几个大国的紧急事务部门。他没有透露萨玛拉扎文明的全部细节(这太过惊世骇俗),但他郑重地、以“拾光号”船长和探险队担保人的身份,证实了南极异常光柱的存在,并转达了黄砚舟探险队拼死传回的、关于“地外威胁”的最高级别警告,以及一个模糊的提示——“关注全球同步出现的异常能量节点,它们可能是关键”。

起初,外界对这些来自一艘“民间探险船”的警告将信将疑。但当霍船长转述的“异常能量节点”与各国监测到的全球异象位置高度吻合,尤其是当天文界确认了陨石威胁的真实性后,“拾光号”传递的信息,瞬间从“荒诞传闻”提升到了“可能关乎人类存亡的关键情报”的级别!

一场史无前例的、跨越国界、摒弃前嫌的全球合作,在绝望与希望的夹缝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推动起来!

通过“拾光号”作为临时的、脆弱的中继,被困在南极方舟内的黄砚舟等人,得以与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团队建立了极其宝贵且短暂的联系窗口。他们将脑海中关于萨玛拉扎防御网络的知识,关于伴星作为能量汇聚和发射平台的关键作用,关于如何激活并引导各地观测站能量的基本原理,尽可能简洁、清晰地传递了出去。

信息的传递断断续续,充满了杂音,每一次连接都弥足珍贵。外界由最初听到这些“天方夜谭”时的震惊和怀疑,迅速转变为竭尽全力的理解和尝试。

全球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天体学家、能源工程师、材料科学家……不同领域的天才们被紧急召集,组成联合团队。他们一边消化着从南极传来的、超越时代的技术概念,一边结合现有的科技水平,疯狂地演算、模拟、论证。

争论是激烈的。有人主张建造巨大的核弹阵列直接摧毁陨石,但担心碎片仍会造成全球性灾难;有人提出用巨型太阳帆或离子推进器缓慢偏转其轨道,但时间上恐怕来不及;还有更多匪夷所思的方案被提出又被否定。

最终,在吸收了萨玛拉扎网络的核心理念后,一个融合了远古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大胆到极点的方案,逐渐成为了共识——

“引导-偏转”计划。

这个计划的核心在于:不追求直接摧毁陨石,而是利用萨玛拉扎全球能量网络汇聚的、以及人类可能动员的所有能量(包括核能),通过那颗人造的“伴星”进行转化和放大,形成一道持续性的、超级强大的能量束,精准作用于陨石的特定表面。利用长时间的能量轰击产生的等离子体喷射效应,如同一个天然的、持续工作的巨型火箭发动机,“推”动陨石,使其轨道发生极其微小但却足以让它与地球擦肩而过的偏转!

这个方案的优势在于,它不需要瞬间释放毁灭性能量,对地球和伴星的压力相对较小,成功的关键在于能量的持续、稳定和精准控制。而萨玛拉扎人留下的全球能量网络,恰恰为这个方案提供了最理想的能量输送和协调平台!

计划被制定出来,但执行它,需要调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资源。修复和强化各地的萨玛拉扎观测站节点,确保它们能在指定时间输出最大功率的能量;改造和测试“伴星”的能量接收与发射系统(基于黄砚舟他们传来的知识);在全球范围内协调能源供应,尤其是核电站的输出,以备不时之需;建造辅助的太空推进器作为备份方案;甚至,还要准备好最后的“方舟”计划,尽可能保存文明的种子……

一项项任务被分解,分配到不同国家、不同机构。曾经互为对手的国家,此刻共享着最机密的技术数据;曾经为经费争吵的科学家,此刻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地合作。工厂日夜不停地生产着特殊的零部件,火箭发射场上,一枚枚运载火箭以前所未有的频率拔地而起,将各种设备和人员送往太空,送往各个关键的观测站节点……

人类文明,这台原本各自为政、效率低下的庞大机器,在生存本能的驱动下,在来自远古的警示和蓝图的指引下,爆发出了惊人的潜力和团结。

而在南极方舟之内,黄砚舟五人,透过观测窗,看着那道持续照耀天空的蓝色光柱,感受着脚下方舟隐隐传来的、与全球网络同频共振的能量波动,心中百感交集。

他们发出的警报,终于得到了回应。他们传递的知识,正在被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希望的曙光,在绝望的深渊边缘,艰难地探出了头。

但所有人都清楚,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十八个月后,那道由远古与现代共同铸就的能量之矛,能否精准地命中目标,能否成功地推开那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人类与命运的豪赌,已经掷下了骰子。

(第一百二十一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