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沉船宝藏现真容(1 / 2)

省考古队的船只离开了白沙湾,带走了关于那艘清代沉船的核心数据和部分重要文物。

白沙湾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林海发现沉船宝藏得大奖”的故事,已然成为渔村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谈资,经久不衰。

林海走在村里,收获的不仅是“海哥”、“虾王”的称呼,更多了几分“福星”、“探宝人”的神秘光环。

船舱暗格里,那个锈迹斑斑的金属文件盒,如同一个沉默的谜题,静静等待着答案。

林海和苏晓月没有贸然开启它。

在苏晓月的联系下,他们带着文件盒,驱车(苏晓月借了父亲的车)前往市里一家专业的文物修复工作室。

工作室的老师傅戴着白手套,在无尘操作台上,用精细的工具和化学溶剂,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小心翼翼地处理着盒子上锈死的锁扣。

林海和苏晓月屏息凝神地在一旁观看。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空气中弥漫着溶剂和古老金属的特殊气味。

“咔哒…”

一声轻微的脆响!老师傅长舒一口气:“好了,锁开了。

里面的东西应该没被锈蚀粘住。”

他轻轻掀开同样布满锈迹的盒盖。

灯光下,盒子内部的情况展露无遗。

没有预想中的航海日志或珍贵文件。

盒子内部被海水侵蚀得厉害,大部分纸质物品早已化为乌黑的淤泥。

然而,在淤泥的底部,却静静地躺着几样截然不同的东西:

三根金灿灿的小金条!每根约莫手指粗细,两寸来长,上面似乎还带着模糊的印记!

一小堆银光闪闪的墨西哥鹰洋!大约二十多枚,虽然有些氧化发黑,但图案清晰可辨!

还有几块黑乎乎、不起眼的块状物,像是…压舱的锡块?

“金子!银元!”苏晓月忍不住低呼出声。

林海的心跳也漏了一拍。

虽然期待过,但真金白银出现在眼前,冲击力依旧巨大!

老师傅用小刷子轻轻拂去金银上的淤泥,仔细检查:

“金条应该是清末民间铸造的‘小黄鱼’,成色不错,每根大概一两(旧制31.25克)。鹰洋是流通货币,品相尚可。至于这些…”他拿起黑块敲了敲,“就是普通的锡锭,价值不高。”

他给出了专业的估价建议:

“金条按当前金价回收,大概每根值一万二左右。鹰洋收藏市场价大概三百到五百一枚,看具体品相。锡锭…就当废品处理吧。”

三根金条价值三万六,二十多枚鹰洋价值近万,总价值超过四万五!

这远超林海的预期!

而且,这是完全属于他个人的发现物!

“谢谢师傅!”林海和苏晓月连声道谢,支付了800元的开启和清洁费用,带着这笔意外之财和那几块锡锭离开了工作室。

回程路上,两人都很兴奋。

“林海!你真是…运气爆棚了!”苏晓月看着副驾上装着金银的小保险箱(工作室临时租的,押金500元),感慨道,“沉船宝藏,真被你挖到了!”

“多亏了你的手套,还有…你联系的人脉。”林海真心实意地说。

他没有立刻去兑换金银,而是先回了白沙湾。

他将三根小金条和二十枚品相最好的鹰洋仔细收好(存入银行保险箱的计划提上日程),剩下几枚品相差的鹰洋和那几块锡锭带回了家。

晚饭时,林海将几枚银元分给了家人。

“爸,妈,溪溪,这个给你们拿着玩,沾沾福气。”

他把银元放到桌上。

张秀兰和林建国拿着沉甸甸、带着历史感的银元,手都有些抖。

林溪则好奇地翻看着上面的老鹰图案:“哥,这是古董吗?值多少钱?”

“值点小钱,但更重要的是纪念意义。”

林海笑道,“这是我们林家转运的见证!”那几块黑乎乎的锡锭,则被他随手丢在了院子角落。

第二天,林海和苏晓月再次出海,目标依然是黑礁盘沉船区域外围。

这次,他带上了新购置的水下金属探测仪。

他打算在考古队划定的非核心区域(允许个人探索)试试运气,看能否找到散落的海捞钱币或其他有价值的小件物品。

抵达坐标海域,风浪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