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港岛黑二代16(1 / 2)

清明的雨,带着三分春寒,落在云南基地的青石板路上。

九十岁的夏天坐在轮椅上,由晓荷推着,慢慢走过育苗棚。

棚里的“云三七5号”幼苗刚冒头,嫩得像翡翠,晓荷的女儿,十岁的念禾,正蹲在旁边,用小铲子给幼苗培土,动作有模有样,像极了当年的晓荷。

“太奶奶,您看我种的苗,能活吗?”念禾仰起小脸,辫子上还沾着泥土,眼睛亮得像雨后的山泉。

夏天伸出枯瘦的手,轻轻碰了碰念禾的头顶,声音轻得像叹息:“能活……只要根扎得深,再大的雨也浇不垮。”

她的目光越过棚顶,落在远处的枸杞园,那里的红果已经能看清轮廓,像缀在枝头的红宝石,那是第五代改良品种,抗旱、抗虫,产量比最初的品种翻了五倍。

龙爷的轮椅停在不远处,由护工推着。

他的听力几乎失了,却能从夏天的口型里读懂意思,浑浊的眼睛里泛起笑意,像两汪沉淀了岁月的湖。

桌上放着两杯热茶,是基地新炒的云雾茶,杯沿飘着的热气,在微凉的空气里凝成细珠,慢慢滑落,像谁的眼泪。

“龙爷爷,夏太奶奶,上海药行的人来了,说想订明年的当归,要按‘云当归3号’的标准,价格给得比往年高三成。”

晓荷的丈夫,现在的基地负责人,手里拿着订单,语气里带着恭敬,“他们还说,想派技术员来学习种植流程,您看……”

“学流程可以,核心技术绝不能露。”夏天的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让他们看怎么浇水、怎么除草,至于土壤改良的配方、菌种培育的温度,半个字都不能提。”

她顿了顿,看向龙爷,“当年咱们定下的规矩,一条都不能破。”

龙爷用力点头,喉咙里发出含混的声音,像是在附和。

护工在他耳边大声解释着,他听完,颤巍巍地抬手指了指墙上的牌匾,上面刻着八个字:“守土护根,薪火相传”,那是十年前,基地成立三十周年时,夏天亲手题的。

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漏下来,给育苗棚镀上一层金。

念禾举着刚采的枸杞花,跑到夏天轮椅前:“太奶奶,这花能泡水喝吗?林溪奶奶说,枸杞全身都是宝。”

晓荷笑着擦去女儿脸上的泥:“林溪奶奶现在在农科院当顾问,下个月就回来,到时候让她教你认药材。”

她俯身在夏天耳边说,“林溪老师说,‘云三七5号’的检测报告出来了,有效成分含量打破了世界纪录,国内的中医院都在抢着订。”

夏天的嘴角牵起一抹浅淡的笑意,像风吹过平静的湖面。

她想起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脚下的荒坡连草都长不旺。

如今,这里成了国家级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培育的品种推广到全国十七个省份,带动数十万农户脱贫,那些当年在油麻地不敢想的“基业”,原来从不是靠刀光剑影拼来的,是靠一锹一镐、一苗一木,在土地里扎下的根。

入夏的基地,枸杞园成了红色的海洋。

念禾带着村里的孩子们,在园里帮着摘枸杞,竹篮里的红果堆得像小山,孩子们的笑声在田埂上滚来滚去,惊起几只白鹭,翅尖划过湛蓝的天空,留下淡淡的痕迹。

“太奶奶说,摘枸杞要留三分红,让没熟的再长几天。”

念禾举着篮子,给小伙伴们讲规矩,小脸上满是认真,“太奶奶还说,做人跟种枸杞一样,不能贪多,得给后人留余地。”

晓荷站在田埂上,看着这一幕,眼里泛起湿润。

夏天和龙爷的身体越来越差,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却总在清醒时叮嘱她:“守住土地,守住技术,守住良心,比什么都重要。”这些话,她记了三十年,现在又教给了女儿。

安田的孙子,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带着日本商社的人又来了。

他对着枸杞园深深鞠躬,语气里满是敬畏:“夏太奶奶和龙老先生当年定下的规矩,我们一直记着,只采购,不打听技术,这是我们第四十年合作了。”

晓荷陪着他参观烘干车间,机器运转的嗡鸣里,当归的醇厚香气弥漫开来。

“今年的‘云当归3号’品质格外好,”晓荷指着传送带上的当归片,“农科院的专家说,这是气候和土壤的馈赠,更是一代代人用心侍弄的结果。”

安田的孙子看着自动化分拣线上,每一片当归都要经过五道检测,眼里满是赞叹:“这样的严谨,难怪你们的药材能畅销全球。我们这次想多订两吨,运到日本的汉方医院,让更多人知道中国药材的好。”

“可以,但要按我们的供货计划来。”晓荷的语气平和却坚定,“国内的订单优先,剩下的才能出口。这是太奶奶定下的规矩,到什么时候都不能改。”

傍晚的长桌宴上,农户们端来的菜里,多了道新菜式,枸杞炖花胶,用的是基地的枸杞和港岛运来的花胶。

念禾给夏天和龙爷的碗里各盛了一勺,奶白的汤里飘着几粒红枸杞,像落进玉盘的朱砂。

“太奶奶,龙爷爷,这是我爸爸做的,您尝尝。”念禾踮着脚,把勺子递到夏天嘴边。

夏天抿了一小口,暖意从喉咙流到心里。

她想起很多年前,在港岛的茶餐厅,阿婆给她端来的云吞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