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港岛黑二代13(1 / 2)

又是一年清明,云南基地的樱花落了满地,像铺了层粉色的绒毯。

夏天站在育苗棚外,看着林溪带着学员们给三七苗间苗,姑娘们的白大褂沾着泥点,笑声却比樱花还亮。

她的鬓角已经染了霜,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痕迹,可只要一走进田间,腰板就挺得笔直,像棚里那些经受过风雨的三七苗。

“夏姐,您怎么又自己扛肥料?”林溪抱着苗盘跑过来,额头上渗着细汗,“都说了让年轻人来,您歇着就行。”

她身后跟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是她的女儿念念,正举着个小铲子,有模有样地学着松土,嘴里还哼着基地的歌谣:“红土地,长药材,春风吹,幸福来……”

夏天放下肩上的肥料袋,拍了拍手上的灰,眼里的笑意漫了出来:“这点活算什么?当年在荒狼星,扛着星尘菜汤跑三里地都不喘。”

她蹲下身,帮念念把铲歪的土填好,“你妈当年比你还淘,蹲在实验室三天三夜不出来,还是我把她拽去吃饭的。”

念念仰着小脸,黑葡萄似的眼睛眨了眨:“妈妈说,夏奶奶是最厉害的人,能让石头地里长出宝贝。”

“不是奶奶厉害,是这土地厉害。”夏天摸了摸念念的头,指尖触到孩子柔软的发丝,心里像被温水泡过。

“你看这土,黑油油的,藏着多少劲儿?只要你对它好,它就给你长好东西。”

龙爷拄着拐杖从远处走来,拐杖头包着层胶皮,在石板路上敲出“笃笃”的响。

他的背更驼了,却还是每天绕着基地转一圈,看看药材长势,听听学员们的课,谁要是偷懒,他照样用拐杖敲敲对方的鞋:“年轻人,手上不沾泥,哪能种出好药材?”

“老东西,今天怎么出来得晚了?”夏天笑着递过去一瓶温水。

“跟伦敦那边通了个电话。”龙爷拧开瓶盖,喝了一口,“他们又想加价订枸杞,说咱们的枸杞多糖含量比别家高10%,我没应,让他们按老规矩来——先保证国内供应,剩下的再出口。”

他瞥了眼林溪,“这丫头跟你一个脾气,认死理,不过我喜欢。”

林溪脸一红,抱着苗盘跑回棚里,身后传来学员们的哄笑。

夏天望着她的背影,突然想起很多年前,自己也是这样,在油麻地的刀光里认死理,在港岛的风雨里认死理,直到站在这片红土地上,才明白“认死理”不是固执,是守住该守的本分。

入夏的基地,枸杞园红得像燃着团火。

第一批“新农人”培训班的学员已经能独当一面,有的回了老家开起药材合作社,有的留在基地当技术员,每天跟着林溪泡在田里、实验室里,把“根瘤菌培育”“火山灰改良”这些技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成。

“夏姐,您看这份报告!”学员小杨举着检测单冲进办公室,脸上的汗珠子顺着下巴往下掉。

“咱们培育的第三代当归,有效成分含量比十年前翻了一倍,药检所的人说,这品质在全国都是头一份!”

夏天接过报告,指尖划过那些熟悉的数字,眼眶突然有点热。

十年了,从第一批皱巴巴的幼苗,到现在成片的药材田。

从她和龙爷两个人扛着行李闯内地,到现在上百个年轻人扎在这里,那些在荒狼星没能实现的“安稳”,那些在油麻地不敢想的“长远”,都在这片土地上,慢慢长成了模样。

“把报告给林溪,让她整理成教材,教给新学员。”

夏天把报告递回去,声音有点发哑,“记住,技术是用来传的,不是用来囤的。咱们当年守着技术不外流,是怕被人偷了去糟践;现在教给信得过的人,是让它在更多土地上生根。”

小杨用力点头,转身时差点撞到门口的龙爷。

龙爷拄着拐杖,手里捏着张泛黄的照片,是当年在油麻地拍的,画面里的夏天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手里攥着把刀,眼神却亮得像星。

“你看你当年,活像只炸毛的猫。”龙爷把照片递给夏天,嘴角的皱纹挤成了花,“哪像现在,倒有几分阿婆的样子了。”

夏天摩挲着照片上的折痕,指尖触到年轻时的自己,突然笑了:“那时候以为,刀够快就能活下去;现在才知道,心够暖,才能活得踏实。”

她把照片放进抽屉,里面还压着张纸条,是当年阿婆塞给她的,上面写着“好好活,日子会甜的”。

傍晚的基地,飘起了饭菜香。

食堂的大师傅是老周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手艺,炖的土鸡菌汤能香透半条街。

学员们端着碗蹲在田埂上,你一筷子我一勺地分着吃,林溪抱着念念坐在旁边,给孩子喂着汤,眼里的温柔像浸了水的棉絮。

“夏姐,龙爷,伦敦药妆集团的人来了,说想跟咱们签十年的供货协议。”

春生端着碗跑过来,他也有了白头发,却还是改不了风风火火的性子,“他们说,愿意把研发中心建在基地,所有设备都用咱们的标准,还想派研究员来跟林溪学技术呢!”

“学技术可以,得按规矩来。”夏天喝了口汤,暖意从胃里散到四肢。

“让他们签保密协议,只许学基础种植,核心的菌种配方和改良技术,一点都不能碰。还有,供货可以,但每年必须预留三成给国内的药企,这是底线。”

龙爷在一旁点头:“对,就这么说。当年在港岛,蒋家那帮人想抢咱们的地盘,没门;现在谁想拿技术当筹码,也没门。”

田埂上的笑声更响了,有人唱起了改编的山歌:“红土地,金不换,守住根,天地宽……”歌声在暮色里飘得很远,像给这片土地系上了根红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