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港岛黑二代7(1 / 2)

八十年代末的风,还带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生涩。

周明从内地带来的消息,像颗石子投进夏天心里,地方政府正牵头搞“引进来”,鼓励境外资本和技术回流,给出的政策相当优厚:免税三年,土地划拨,还有专人对接办手续。

“夏丫头,这可不是小打小闹。”

龙爷摩挲着刚盘出包浆的核桃,眼神发亮,“你想想,咱们在港岛做药材,终究是寄人篱下,回内地扎根,才算把根扎稳了。”

夏天指尖敲着桌面,桌上摊着周明送来的政策文件,“内陆投资”四个字被她圈了又圈。

她想起上次去云南考察,山村里老乡们握着她的手说“盼着有企业来带带咱们”,那眼神里的热望,比港岛夜总会的霓虹灯更灼人。

“手续怎么办?”她抬头问,“咱们这些人,档案里多少带着点‘黑历史’,会不会卡脖子?”

“周明说了,地方政府只要能带动就业、搞活经济,不看过去。”

龙爷咧嘴笑,“他还说,那边专门成立了‘侨属企业服务科’,就是帮咱们这种‘特殊背景’的人铺路的。”

夏天还是没底,抽了天时间,跟着周明去了趟驻港办事处。

接待的干部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姓刘,说话带着浓重的北方口音,递过来的搪瓷杯上印着“为人民服务”。

“夏老板,您的情况我们了解过。”

刘干事翻开文件夹,“联义堂在港岛做的药材生意,品质过硬,这是有口皆碑的。现在内地缺的就是这种有技术、有渠道的企业。”

他指着文件上的条款,“土地按成本价划拨,水电优先供应,银行贷款贴息,工人可以从当地招,政府还帮着培训。”

“就一点,”刘干事话锋一转,“得签承诺书,守法经营,带动周边产业。”

夏天看着搪瓷杯上的字,突然想起小时候外婆说的“落叶归根”。

她没再多问,当场在文件上签了字。

回内地的船是艘老旧的客轮,夏天站在甲板上,看港岛的楼群渐渐缩小,龙爷在旁边数着行李箱里的现金,那是他们全部的家当,换成了一沓沓带着油墨味的人民币。

刀疤强则抱着个铁皮盒子,里面是从港岛带过来的药材种子,宝贝得跟什么似的。

靠岸时,地方政府派了辆绿色的吉普来接,车斗里堆着他们的行李。

司机是个老兵,姓王,见了夏天就敬礼:“夏老板,刘干事交代了,您的厂选址在开发区,图纸都画好了,就等您拍板。”

厂子建得比预想中快。

开发区还是片荒地,推土机没日没夜地轰鸣,夏天和龙爷就住在临时搭建的帆布棚里,每天跟着王司机去跑手续。

计委、工商局、税务局……每个部门的门都得踏遍,公章盖了一个又一个。

王司机总说:“夏老板,您这是给咱们地方办大事,这些部门都盼着您早点投产呢。”

最麻烦的是招工。

当地人对“港岛来的老板”既好奇又胆怯,起初没几个人敢来应聘。

夏天就让龙爷带着刀疤强,每天去周边村镇“摆地摊”,不是卖东西,是搭个桌子。

放上年港岛工厂的照片,龙爷扯着嗓子喊:“管吃管住,月薪比种地多三倍!干得好还发奖金!”

第一个来报名的是个叫春生的小伙子,腿有点跛,是村里的贫困户。

他攥着衣角问:“夏老板,我这腿……能干啥?”

夏天指了指仓库:“管收发,记台账,不用跑腿。”

春生眼睛一下子亮了。

渐渐地,来的人多了,有在家待业的姑娘,有返乡的知青,还有像春生一样身有小疾却肯下力气的。

夏天让龙爷把港岛的管理法子改了改,不搞帮派那套,改成“计件工资”,干得多拿得多,还建了食堂,每天中午管一顿肉菜。

开工那天,刘干事带着人来剪彩,红绸布一扯,“联义堂药材加工厂”的牌子亮出来时,夏天看着工人们眼里的期待,突然觉得,那些在港岛刀光剑影里挣来的钱,远不如此刻厂房顶上飘着的炊烟踏实。

龙爷在旁边捅了捅她:“傻站着干啥?刘干事喊你讲话呢。”

夏天接过话筒,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只说了一句:“好好干,咱们一起把日子过红火!”

掌声雷动时,她瞥见王司机悄悄抹了把眼泪,后来才知道,这片区是他当年打仗负伤的地方,如今看着厂房立起来,比谁都激动。

那天晚上,帆布棚里摆了桌酒,就着煤油灯,夏天给每个人倒了杯米酒。

龙爷喝得脸红脖子粗:“想当年在油麻地,哪敢想有今天?”

刀疤强啃着鸡腿:“还是夏姐有远见,这内地的土,比港岛的水泥地养人。”

夏天没说话,只是望着窗外。

远处的厂房亮着灯,有工人在加班整理药材,影子投在墙上,像一幅幅流动的画。

加工厂的蒸汽管道刚通了气,车间里飘出三七烘干的药香时,麻烦就顺着产业链找上了门。

那天下午,春生抱着台账跑进办公室,脸色发白:“夏姐,供销社的人来了,说咱们的药材检测不合格,要扣下这批次货!”

夏天正核对新到的黄芪样品,闻言抬头:“让他们进来。”

进来的是两个穿中山装的男人,为首的姓李,手里捏着张检测单,嘴角撇着冷笑:“夏老板,不是我说你,刚回内地就敢搞小动作?这三七里的农残超标三倍,按规矩,这批货得查封。”

夏天接过检测单,扫了眼落款——市供销社质检科。

她认得那公章,前阵子跑手续时打过交道,科长姓赵,是本地老牌药材商的女婿。

“李干事,”夏天把检测单拍在桌上,“我这厂子的检测设备是从德国进口的,每天自检三次,数据随时能调。你这单子上的采样时间,我们车间根本没生产,要不要现在去看监控?”

李干事脸色僵了下,梗着脖子:“监控能造假!我看你是港岛回来的,不懂内地规矩!”

“规矩?”龙爷从外面进来,手里还攥着把刚从地里拔的杂草,“规矩就是你们供销社想垄断本地药材收购,见不得别人做起来?”

这话戳中了痛处。

本地药材收购一直被赵家把持,联义堂的厂子一投产,价格公道,农户们都愿意把货送过来,供销社的收购量掉了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