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医魄 > 第106章 春雨润物

第106章 春雨润物(2 / 2)

华东某重点医院神经内科的刘副主任,是研修班的学员之一。他回来后,没有大张旗鼓,而是选择了一批长期被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伴有严重失眠和焦虑、且对常规抗焦虑药物反应不佳的患者,尝试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从研究中心学来的、简化的“经络放松呼吸法”和特定的音乐频率引导。

起初,科室里的老主任和部分同事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是“不务正业”。刘副主任也不争辩,只是默默记录着数据。一个月后,他拿出了一份令人惊讶的统计:在接受辅助治疗的三十名患者中,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人睡眠质量显着改善,焦虑自评量表分数下降,并且对药物的依赖性有所降低。更重要的是,这些患者普遍反映“感觉心里踏实了”、“身体不像以前那么紧绷了”。

数据面前,质疑的声音小了。老主任虽然嘴上没说,但私下里开始翻看刘副主任带回来的研修班笔记。科室里,悄然兴起了一股学习基础经络知识和放松技巧的小风潮。

另一位回到西南地区一家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小王,则将重点放在了老年慢性病管理和儿童情绪疏导上。她利用简单的“望气”技巧(观察患者整体的精神状态和能量场流畅度),结合传统的望闻问切,能更早地发现一些潜在的健康失衡迹象。对于社区里那些孤独、焦虑的老人,她教他们简单的自我按摩和呼吸法,对于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她则运用温和的意念引导和特定的游戏,帮助他们稳定情绪。

效果是潜移默化的。社区里的老人说她“比亲闺女还贴心”,孩子们则更喜欢这个“会变魔术”的医生阿姨。她所在的社区医院,门诊满意度和居民健康档案的改善率,在区域内悄然攀升。

这些反馈,如同涓涓细流,最初并不起眼,却持续不断地汇向研究中心。沈雨霏专门建立了一个加密的反馈数据库,将这些来自基层的、真实的、带着泥土气息的案例和应用经验,分门别类地整理、分析。

“看这里,”沈雨霏指着屏幕上来自艾莎医生的报告,对林澈说,“她在非洲的疟疾疫区,发现当地某种草药,按照我们提供的能量属性分析方法进行炮制后,其辅助退热和减轻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效果,比传统用法提升了近三成!她正在尝试建立一套适合当地资源的、简化的‘神气’辅助治疗方案。”

林澈看着这些报告,眼中流露出欣慰。这正是他所期望看到的——不是生硬的照搬,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本土化创新与实践。理论的光芒,正透过这些一线医者的双手,化作点点星光,照亮那些被主流医学光芒忽略的角落。

**三、意外的挑战与新的萌芽**

当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反馈中也夹杂着困惑与失败。

一位回到欧洲某私人诊所的学员报告,他在尝试用“气感”引导治疗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时,不仅效果不佳,患者反而出现了更强烈的情绪波动。分析后发现,该学员自身的神识修为尚浅,无法有效疏导患者体内郁结的、强大的负面能量,反而受到了干扰。

另一位学员在尝试将“醒神汤”的简化思路应用于企业高管的压力管理时,发现效果因人而异,且极易受到环境和个人心理状态的干扰,难以形成标准化方案。

这些“失败”的反馈,同样被沈雨霏郑重地记录下来。她和林澈会组织核心团队进行复盘,分析问题根源,是理论理解有偏差?是方法应用不当?还是理论本身存在需要完善之处?

“理论的种子播撒出去,必然会遇到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林澈在一次内部复盘会上说,“有的会茁壮成长,有的会发育不良,甚至有的会变异。这都是正常的,也是宝贵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持续地提供养分(理论指导),及时地修剪枝叶(纠正错误),并且,从这些不同的生长形态中,汲取经验,反过来丰富和修正我们的理论本身。”

这种开放、务实、立足于实践的态度,通过反馈机制,又反向传导给散布全球的学员们,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共同构建一个动态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神气理论”生态。

春雨,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大地。

种子,在看似贫瘠或陌生的土壤中,顽强地探出嫩芽。

它们形态各异,生长速度不一,但它们都向着阳光的方向,努力伸展。

没有人能预测,这些星散四方的种子,最终会长成怎样的森林。但可以确定的是,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已然在全球医疗实践的毛细血管中,悄然开始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