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蚀灵玄途 > 第879章 立冬封药圃,暖炉话来年

第879章 立冬封药圃,暖炉话来年(1 / 1)

风像把小刀子,刮在脸上生疼。药圃的土地冻得硬邦邦的,踩上去“咯吱”响,最后一茬药材早已收完,畦边插着的竹牌在风中摇晃,上面写着“白术”“白芷”“紫苏”,像是给土地做的标记。林辰带着苏明和杭州来的两个药童,正在给药圃盖上厚厚的稻草,像给土地盖了层棉被。

“盖严实些,”林辰拍了拍稻草,“别让寒风冻着土里的根须,明年开春才能早早发芽。”他指着旁边新翻的土地,“这片地要留着种五指毛桃,王师傅说它喜暖,得盖两层稻草,再蒙上层塑料布,保暖保湿。”

小栓和小石头学着他的样子,把稻草铺得平平整整,动作虽然还有些生涩,却已像模像样。“林先生,明年真的能种出五指毛桃吗?”小石头好奇地问,眼睛里满是期待。

“能,”林辰笑着说,“只要用心照料,岭南的药材也能在咱们这扎根。就像当年没人信咱们能种好紫苏,现在不也种得满坡都是?”

青禾提着个竹篮走来,里面是刚烤好的红薯,用新收的红薯埋在炭火里焖熟的,外皮焦黑,里面却软糯香甜。“歇会儿暖暖手,”她给每个人递了块红薯,“阿木哥在盐坊砌暖墙呢,说要让冬天的盐池也能保持温度,你们去看看不?”

盐坊里果然热火朝天。阿木带着后生们在结晶池边砌墙,用黏土和碎稻草混合着砌,厚厚的墙身像给盐池加了层保温层。“林大哥说,这墙能挡住北风,让卤水温度保持在十度以上,冬天也能正常煮盐。”阿木抹着汗笑道,手里的瓦刀挥舞得飞快,“王师傅的徒弟说,回去也要给高邮湖的盐坊砌暖墙,还让我画了图纸呢。”

柳轻烟带着学堂的孩子们来送热水,孩子们捧着粗瓷碗,给干活的后生们递水,红丫还特意给阿木端了碗加了红糖的姜茶:“阿木哥,喝了暖暖身子,别感冒了。”

阿木接过茶,一饮而尽,笑着说:“红丫真乖,等盐坊的暖墙砌好了,给你做个盐雕小兔子。”

孩子们欢呼起来,围着盐池叽叽喳喳地讨论着盐雕的样子,给寒冷的盐坊添了不少暖意。

午后,药铺里生起了大火炉,铜炉上炖着羊肉汤,当归、生姜、红枣的香气混着肉香,漫了满屋。王师傅和苏文轩围炉而坐,手里捧着热茶,聊着各地的药材和盐法。

“我打算开春后,把高邮湖的盐坊也改成‘三淋三晒’,”王师傅呷了口茶,“再学你这活动棚和暖墙,保准盐的成色能赶上你们村的。”

苏文轩笑着点头:“好啊,到时候咱们南北盐坊互相照应,让更多百姓用上好盐。”他转向林辰,“你那药材学堂,明年是不是该添些新课本了?我看可以把岭南草药也加进去,让孩子们多认些新鲜药材。”

“我正有此意,”林辰说,“柳姑娘已经在整理《南北草药图谱》了,等开春印刷出来,让孩子们人手一本。”他对柳轻烟说,“苏州府的晚晴还说要来学做紫苏酒,到时候让她也给孩子们讲讲江南的药材,拓宽拓宽眼界。”

柳轻烟笑着点头:“我这就把江南药材的笔记整理出来,到时候好跟晚晴姑娘请教。”

青禾和阿芷、阿芸在厨房忙碌,准备晚上的饺子——立冬吃饺子,是村里的老规矩。她们剁着肉馅,里面加了些紫苏粉和新盐,香气引得钱小六在门口探头探脑。

“小六子进来帮忙啊,”青禾笑着招手,“教你调饺子馅,等你赵平哥回来,让他尝尝你的手艺。”

钱小六脸一红,搓着手走进来,笨手笨脚地学着调馅,惹得大家直笑。

傍晚时分,暖墙终于砌好了。夕阳的余晖透过盐坊的窗户照进来,给新砌的土墙镀上了层金边,看起来厚实又温暖。阿木擦着汗,看着自己的成果,得意地说:“这墙保准管用,等天冷了,咱们的盐池照样能出好盐!”

晚饭时,药铺里摆满了饭菜,热腾腾的饺子、香喷喷的羊肉汤、酥脆的紫苏饼……大家围坐在火炉边,吃得热火朝天。王师傅的徒弟说起高邮湖的趣事,引得众人哈哈大笑;杭州来的两个药童则说要把这里的种药、制盐法子记下来,回去后好好推广。

林辰看着眼前的热闹,心里一片安宁。窗外的天色已经黑透,寒风呼啸着掠过药铺,却吹不散屋里的暖意。他想起年初的药圃,想起春天的新苗,想起夏天的忙碌,想起秋天的收获,又想起明年的五指毛桃、新课本、江南来的朋友……日子就像这火炉里的炭火,看似平凡,却在一次次添柴中,燃烧出越来越旺的暖意。

夜深了,火炉里的炭火依旧红旺。王师傅和苏文轩聊着往事,柳轻烟在整理图谱,青禾在给孩子们缝补衣裳,小栓和小石头则在灯下抄写药方。林辰站在窗前,望着被白雪覆盖的药圃,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立冬不是结束,而是孕育——土地在沉睡中积蓄力量,人们在暖意中规划来年,那些种下的希望,那些传扬的技艺,终将在时光里生根发芽,长成满世界的繁茂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