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蚀灵玄途 > 第757章 薪火承草木,春声动终南

第757章 薪火承草木,春声动终南(1 / 2)

终南的冬来得静,却藏着暗涌。药圃里的“随土草”变种们都裹上了“冬装”——沙漠来的“沙固草”叶片缩成了细针,海边的“潮间草”根须在陶盆里盘成紧实的团,南极的“冰绒草”最是特别,叶片上凝结着层冰晶似的薄膜,在阳光下泛着虹彩,像穿了件水晶衣裳。

“林伯,您看这‘冰绒草’的膜!”小陈举着温度计在暖房里转悠,镜片上结着层薄霜,“昨晚温度降到零下五度,它居然自己结了层‘冰壳’,把嫩芽护在里面,太神了!”

林辰正蹲在“百草堂”的木架旁,给沈砚的手稿换防潮纸。纸页间夹着的那片黑石城草叶已经泛黄发脆,却依旧能看清青赤白三色的脉络,像条凝固的河。“草木比人更懂‘藏’,”他指尖抚过草叶,声音轻得怕惊动了时光,“冬天把力气藏在根里,春天才能攒着劲儿冒头。”

暖房外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是村里的学堂放了年假,小家伙们又挎着竹篮来药圃帮忙了。领头的还是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这次她带来个新伙伴——个梳着小辫的藏族男孩,是青禾从高原送来看护“接云草”的,怀里抱着个铜壶,里面盛着酥油茶,壶身上刻着草叶图案。

“卓玛说,这茶要给‘接云草’浇点,它就不会想家了。”男孩的汉语带着高原的调子,像风吹过经幡的颤音。他小心翼翼地往“接云草”的盆里倒了点茶,茶汤渗进土里,草叶竟轻轻晃了晃,像在点头。

李雪端着刚蒸好的青稞馍走出厨房,蒸笼掀开时冒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雾,混着草香飘向暖房。“卓玛阿爸托人带了信,说高原的‘接云草’已经长成了林带,护住了三条融水沟,开春要种到更远的牧场去。”她把馍递到孩子们手里,指尖触到男孩冻得发红的耳朵,又往他兜里塞了个暖手炉,“这炉子是用‘沙固草’的茎秆填的,耐烧,能暖一整天。”

“百草堂”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从黑石城来的牧民,赶着驮队送新采的“沙固草”根——据说这根泡在酒里能治风湿;有南海来的渔户,扛着捆“潮间草”编的缆绳,说是比麻绳耐海水泡三倍;最让人惊喜的是北极圈的勘察队,托科考船捎来个冰盒,里面是“冰原绿”草籽在极夜下结的籽,外壳泛着幽幽的蓝光,像淬了星子的光。

“这籽得在暖房里捂三个月,”林辰打开冰盒时,寒气顺着指缝往外冒,“等开春化冻了,混上终南的腐叶土,准能长出带星光的草。”

小陈举着相机追着孩子们拍,镜头里,藏族男孩正教大家唱高原的“草歌”,小姑娘们则用终南的调子应和,歌声混着暖房里的草木气息,像锅熬了很久的甜粥,稠得化不开。“您看他们,”他举着相机给林辰看,“比咱们还懂怎么跟草说话呢。”

林辰望着照片里孩子们沾着泥土的笑脸,忽然想起沈砚临终前的样子。那天也是个冬日,老人躺在藤椅上,看着窗外的雪说:“草木的事,最终要交给孩子。他们的脚轻,不会踩疼刚冒头的芽。”当时只当是老人的絮语,如今看着孩子们蹲在草旁轻声细语,才懂那是最熨帖的嘱托。

腊月二十三那天,终南下了场小雪。药圃里的竹架上积着层白,像给草木披了层纱。“百草堂”里却暖融融的,村民们聚在这里写春联,墨汁里掺了“随土草”的汁液,写出来的字带着淡淡的绿,晾干后不易褪色。

老周头的孙子握着毛笔,在红纸上画了株大大的草,根须上缠着“黑石城”“南海”“南极”的字样,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天下草一家”。李雪笑着把它贴在“百草堂”的门楣上,风一吹,红纸猎猎作响,倒像是草叶在招手。

夜里,林辰在暖房的角落里发现个小秘密。藏族男孩和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蹲在“冰绒草”旁,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是幅草叶地图,高原的“接云草”连着终南的“随土草”,南海的“潮间草”牵着北极的“冰原绿”,最后都汇向中间的“百草堂”,像条绿色的河。

“等我长大了,要把草种到珠峰上。”男孩用树枝戳了戳地图上的雪山,眼睛亮得像星。

“我要种到海沟里!”小姑娘抢过树枝,在海边画了个大大的圈,“让草在最深的地方也能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