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390章 归程万里,雏凤清声

第390章 归程万里,雏凤清声(1 / 2)

公元前185年汉文帝三年农历六月中至七月

夏日的长安,暑气蒸腾,蝉噪声声。未央宫颁下的那道肯定靖王忠诚、准许招抚乌孙的诏书,如同一阵清风,暂时驱散了笼罩在靖王邸上方的政治阴霾。持续月余的朝觐风波,随着匈奴使团的悻悻离去而渐趋平息。靖王李凌深知,此番入朝,虽历经险阻,然终获善果,不仅化解了潜在的危机,更为北地郡的西域战略争取到了至关重要的“名分”。然,长安非久留之地,天威咫尺,固然可借势,然亦易招猜忌。北地边陲,方是根本所在。且夏日将尽,秋防在即,匈奴新败受挫,然狼子野心不死,边塞仍需主帅坐镇。加之与乌孙军须靡之盟约既得朝廷默许,后续事宜千头万绪,需尽快返回主持。因此,在诏书下达、局势明朗后,李凌即上表恳请还镇。皇帝刘恒温言抚慰,赐予金帛、宫酒,准其所请。六月十五,靖王车驾仪仗离开居住了近两月的长安诸侯邸,踏上了返回北地的归途。此番归程,与来时的心境大不相同。来时常怀谨慎试探之意,归时则带着战略初步成功的笃定与落实大计的责任。世子李玄业随行在侧,经过此番帝都风云的洗礼,其见识、气度乃至心性,皆有显着成长,眉宇间少了几分青涩,多了几分沉稳与深思。车驾一行,依旧由五百精锐骑兵护卫,浩浩荡荡,出长安横门,沿泾水河谷官道,向北而行。然而,归途并非坦途,万里征程中,既有对北地军政事务的急切牵挂,亦有对沿途民情吏治的悄然考察,更有对落实西域新策的深远谋虑。

车驾行驶在宽阔的直道上,夏日原野,禾黍青青,一派生机勃勃。李凌并未终日安坐车中,时常命停车,与李玄业并肩而行,借景抒怀,借事喻理,继续对儿子进行教诲。

“业儿,”李凌望着远处劳作的农人,缓缓道,“长安月余,你亲历朝会、御宴、廷辩,可谓见识了天家威严、庙堂机锋。你观此番入朝,我北地能涉险过关,最终得陛下首肯,关键何在?”

李玄业沉思片刻,恭敬答道:“回父王,儿臣浅见,其关键有三。其一,根基在于北地实绩。我北地连年御胡有功,安民有方,府库充实,此乃硬道理。纵有谗言,实绩当前,陛下与诸公亦需权衡。其二,在于父王应对得宜。无论是朝会奏对,还是御宴周旋,乃至石渠阁定策,父王始终持守‘忠谨、务实、恭顺’之则,不卑不亢,言辞有据,化解猜疑于无形。其三,亦赖功臣元老之助。周太尉、灌丞相等,或因旧谊,或为国事,鼎力相助,其声威足以影响圣听。”

“嗯,能见于此,说明你未虚度此行。”李凌颔首,“然,尚需悟到更深一层:陛下为何最终倾向我方?非仅因我北地之功,亦非全赖元老之言,更因陛下乃明智之主,能见长远。其初登大宝,内需稳定,外患匈奴。我‘招抚乌孙、断匈右臂’之策,正契合其‘以静制动、长治久安’之思。故,为政者,不仅需自身正、实力强,更需善体上意,顺势而为,将己之谋划,置于国家大计之中,方能成事。此番,我便是将北地之利,与汉室之安,巧妙结合,方得陛下认可。”

“父王教诲,如醍醐灌顶!儿臣铭记于心!”李玄业豁然开朗,深感父亲洞见之深。

“此外,”李凌语气转为严肃,“长安之行,亦让你见识了朝局之复杂。功臣、外戚、宗室、言官,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我辈边镇重臣,处此漩涡,需时刻谨记‘守臣节,握实力,慎言行,远党争’。不结党,不营私,唯以忠君体国、守土安民为本,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儿臣明白!定当以父王为楷模,恪守臣道,不涉朝争,一心经营北地,以报君恩。”李玄业郑重应诺。父子二人在归途中的这番对话,标志着李玄业的政治思维,正从处理具体政务,向把握宏观政治格局的更高层次升华。

“系统提示:宿主成功完成高风险朝觐任务,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将边镇利益成功融入中央战略,化解危机并赢得发展空间…宿主状态:政治地位得到巩固,战略布局获得官方认可,统治合法性增强,继承人经历高端政治历练,心智与见识实现质的飞跃…”

车驾行进速度较快,沿途郡县迎送,一切从简。李凌利用此机,亦不忘考察关中至北地一带的民情政风。他注意到,经过汉初休养生息,关中地区民生恢复明显,村落稠密,田野整治,仓廪可见,显示出“文景之治”的早期迹象。然,越往北行,近边郡县,则明显能感受到胡患带来的压力,城防更固,民风更显彪悍,亦可见战争遗留的痕迹。这些直观印象,让他更坚定了经营好北地、构建稳固边防的决心。

六月下旬,车驾进入北地郡境。早有快马将王爷归来的消息传回狄道。长史周勃率郡府主要官员,出城十里相迎。见到风尘仆仆但精神矍铄的李凌与沉稳有度的世子,周勃等人激动不已。

“王爷!世子!一路辛苦了!”周勃上前施礼,神情欣慰,“长安之事,我等已有耳闻,王爷临危不乱,终使朝廷明鉴,实乃北地之福!”

“勃兄辛苦了!诸位辛苦了!”李凌下马,扶起周勃,看着一众忠心僚属,心中感慨,“本王离郡两月,全赖诸位同心协力,保境安民,方使本王无后顾之忧。此间详情,容回府再叙。”

回到熟悉的靖王府,李凌即刻升堂,听取周勃、赵破奴、公孙阙等人汇报他离郡期间北地军政要务。

周勃禀报:“王爷,自您入朝后,郡内政务平稳,夏粮长势良好,秋收在望。边郡各县,谨遵王爷令谕,安守本分,未生事端。今岁户籍大比,已近尾声,数据正在核实汇总。”

赵破奴洪声道:“王爷放心!末将谨守边关,日夜不敢懈怠!匈奴自去岁败后,今春仅有小股游骑骚扰,皆被末将派兵击退,斩首百余级,缴获战马数十匹!边境安然无恙!”

公孙阙则补充了西域方面的最新进展:“王爷,玉门屯所报,自得王爷长安消息,屯所已加派斥候,监控西域动向。乌孙军须靡得我密令后,已积极筹备遣使事宜,其使团不日将出发前往长安。河西休屠王等部,得知朝廷有意经营西域,态度亦更加恭顺。”

听完汇报,李凌深感欣慰,北地大局稳固,僚属得力,为他落实新策奠定了坚实基础。他首先对众人期间的辛劳予以嘉奖,随即传达了朝廷诏书精神及长安之行的最终结果,尤其强调了陛下对招抚乌孙策略的认可。

“此乃天赐良机!”李凌目光扫过众人,声音铿锵,“陛下既明诏准许,我北地‘西进经略’便有了堂堂正正之名!然,名正需言顺,言顺需事成!接下来,我等需全力以赴,将朝廷认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

他随即下达一连串命令:

“勃兄,内政方面,秋收在即,需全力保障,确保仓廪充实。户籍核查结果,需尽快核定,以为赋役之本。吏治考核,需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