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386章 未央宫阙,天威咫尺

第386章 未央宫阙,天威咫尺(1 / 2)

公元前185年汉文帝三年农历五月初

五月初的长安城,沐浴在初夏明媚的阳光中。渭水如练,八水环绕,龙首原上的未央宫阙,层台累榭,气势恢宏,俯视着这座天下之中。灞桥柳色正浓,靖王李凌的车驾在此稍作休整后,穿过横门,进入这座帝国的权力中心。街道宽阔,市井繁华,人流如织,但与边塞狄道的质朴雄浑截然不同,此间弥漫着一种天子脚下的庄重与浮华交织的气息。按照制度,藩王入朝,需先至指定的官驿——典客署属下的“诸侯邸”安置,沐浴更衣,习礼静心,等待皇帝召见。李凌一行被安置在距离未央宫不远的北阙甲第的一处宽敞邸宅中,此处专用来接待重要诸侯王。安顿甫定,便有典客属官前来,恭敬地询问行程,告知朝会议程初定于五月初六,并安排导引官员,讲解朝仪细节。一切都在森严的等级和繁缛的礼仪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置身于此,李凌深刻感受到天威之近,皇权之重。他告诫随行的世子李玄业及所有扈从,务必谨言慎行,一切依礼而动,绝不可授人以柄。接下来的朝见,不仅是对他个人忠诚的检验,更是对整个北地郡战略地位的评估,关乎未来北地能否获得朝廷更多支持,乃至能否继续相对自主地推行西进战略。世子李玄业更是屏息凝神,仔细观察着帝都的一切,从宫阙规制到官吏谈吐,试图从中窥见帝国最高权力运行的奥秘。

五月初五,朝见前一日。午后,一位意想不到的访客来到了诸侯邸——乃是现任太仆,位列九卿的灌婴之子,中郎将灌何。灌氏与李凌皆属功臣集团,且灌婴曾与李凌在楚汉战争中并肩作战,有些香火情分。灌何此来,表面是代父问候故交,实则带有明显的示好与透风之意。

在邸内静室,屏退左右后,灌何压低声音对李凌道:“靖王殿下远来辛苦。家父时常念及当年与王爷并肩破楚的旧事,嘱我定要前来拜会。”

李凌拱手还礼:“有劳太仆挂念,灌将军身体安康?凌亦常思当年峥嵘岁月。”

寒暄过后,灌何转入正题,声音更低:“王爷,明日大朝,陛下将于前殿受贺,并咨问政事。近日朝中,对于边事、尤其是北地连年用兵、耗费颇巨之事,颇有微词。御史大夫薛公(薛欧)门下有几名御史,近日曾上书言及‘边将擅兴,虚耗国力’等语,虽未明指王爷,然……王爷明日奏对,需有所准备。陛下圣明,然亦需平衡朝议。”

李凌心中了然,这是功臣集团在向他释放善意,也是提醒。他神色不变,淡然道:“多谢灌中郎告知。凌镇守边陲,唯知恪尽职守,保境安民。所有兵事,皆为御胡自卫,钱粮用度,皆有账可查,皆为国家社稷。明日面圣,凌自当据实奏陈,相信陛下明察秋毫。”

灌何点头:“王爷忠心,天地可鉴。只是……如今朝中,新进之士众多,言路颇杂,王爷心中有数便好。此外,”他略一沉吟,“陛下近来颇重‘黄老之术’,主张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王爷陈情时,或可稍涉此意,更合圣心。”

“承教了。”李凌微微颔首,心中对明日朝会的风向已有了更清晰的预判。灌何又闲聊几句,便起身告辞。这番密谈,虽短,信息量却极大,揭示了朝廷内部对边镇将的复杂态度,以及皇帝个人的执政倾向。

灌何离去后,李凌独坐良久,将所得信息与公孙阙此前通过秘密渠道获得的情报相互印证,对明日之局思虑周详。他召来李玄业,将灌何所言择要告知,然后问道:“业儿,灌中郎之言,你如何看?明日朝会,我北地当以何策应对?”

李玄业沉思片刻,目光清明,答道:“回父王,灌中郎此来,一示功臣集团之联略,二透朝中疑边之议,三探陛下之心意。其言薛欧门下御史之论,是警示,亦是提醒我辈需善加辩解。其提及陛下好黄老,是暗示奏对之方略。儿臣以为,明日朝会,我北地之应对,当秉持八字:‘守臣节,陈边苦,显功绩,表恭顺’。”

他进一步阐述:“守臣节,即一切言行,严守礼制,彰显对陛下、对朝廷的绝对忠诚。陈边苦,非为诉苦,乃为说明北地处境之特殊、御胡之必要,将连年用兵置于‘保塞安民’‘拱卫京畿’之大义下,化解‘擅兴’‘虚耗’之讥。显功绩,需巧妙为之,借禀报政绩之机,自然呈现我将士用命、百姓辛勤之成果,但切忌居功自傲。表恭顺,乃核心,无论陛下垂询何事,最终皆要归于‘仰赖陛下天威’‘恪守朝廷法度’‘愿效犬马之劳’之旨,尤其可呼应‘清净无为’之圣意,言我北地亦欲与民休息,然胡虏不退,守土之责不敢卸。”

李凌听罢,眼中露出赞赏之色:“业儿所析,深得其中三昧!能于纷繁信息中,抓住要害,提纲挈领,甚好!尤其‘表恭顺’而‘呼应圣意’之见,颇为关键。然,需知庙堂之上,言辞固然重要,然诚意与实力更为根本。我北地之忠诚,并非仅凭口舌,更是万千将士血战、百姓辛勤所铸。明日,你随为父身旁,静观即可,非问勿言,体会天威之重,朝仪之肃,群臣之态。”

“儿臣谨记!”李玄业肃然应道。

是夜,李凌父子斋戒沐浴,早早安歇,养精蓄锐,以备明日大朝。

五月初六,黎明时分,天色未明,未央宫北阙之外,已是冠盖云集。诸侯王、列侯、公卿大臣,依品秩勋阶,身着各式朝服,肃立等候。钟鼓声起,宫门缓缓开启,百官依序鱼贯而入,过司马门,经前殿广场,踏上高高的龙首殿基。李凌身着诸侯王朝服,李玄业着世子礼服,紧随父亲身后,行走在肃穆的人群中。巍峨的前殿在晨曦中展现出宏伟的身姿,飞檐斗拱,气象森严。甲士执戟环卫,郎官持戟鹄立,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庄严与威压。

进入前殿,更是另一番景象。殿内空间广阔,楹柱高耸,藻井华丽。文武百官分列两侧,鸦雀无声。御座高高在上,尚未见皇帝身影。李凌按引礼官的指引,与几位同辈藩王立于诸侯王班次之首。李玄业则立于宗室子弟班列中,位置靠前,能清晰看到御座方向。他感受到无数道或明或暗的目光扫过自己父子二人,有好奇,有审视,亦有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

时辰至,净鞭三响,乐声大作。内侍高唱:“陛下驾到——!”全体官员躬身肃立。只见汉文帝刘恒,身着十二章纹衮冕,在近侍簇拥下,从容升座。虽年纪尚轻,但面容肃穆,目光沉静,自有一股天子威仪。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山呼海啸般的朝贺声震殿瓦。

“众卿平身。”皇帝的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遍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