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破奴成竹在胸:“王爷!末将已料敌于先!去岁高阙之战后,末将便已加强朔方故地一带的防务,增修了烽燧,加派了游骑。近日更得王爷预警,末将计划:一、立即向朔方方向增派三千精锐骑兵,由骁将李敢统领,加强机动防御力量。二、命各塞守军提高戒备,加固营垒,广储雷石滚木,尤其注意防范敌军利用骑兵速度,长途奔袭我粮草集中之地。三、加派‘夜不收’深入漠南,严密监控右贤王主力动向,力求提前预警。四、组织数支精干‘猎杀小队’,配备强弓硬弩,潜伏于边境险要处,专司狙杀胡虏斥候、小股部队,挫其锋芒!五、已行文河西休屠王等部,示警之余,邀其共同出兵,袭扰匈奴侧后,若其应允,可共分战利品!”
“好!就依此策!”李凌拍案,“记住,此战原则是‘御敌于国门之外,歼敌于阵地之前’!要充分利用我军城防与弩箭之利,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战果!确保夏收顺利进行!必要时,可准许你部在掌握确凿情报前提下,主动出击,越境打击其集结地或后勤营地,但需速战速决,不得恋战!”
“末将得令!定让胡虏有来无回,保我夏收无忧!”赵破奴慨然领命,浑身杀气凛冽。
军事部署方定,李凌又将注意力转向内部。他意识到,应对即将到来的威胁,不仅需要前线将士用命,更需要后方稳固,尤其是世子的能力,需在此等压力下得到进一步锤炼。
四月下旬,李凌将李玄业唤至书房,将匈奴可能入寇的消息告知了他(隐去了乌孙细节),然后问道:“业儿,若依赵都尉之策,大军调动,粮草军械消耗必巨。然今岁夏税尚未征收,府库虽有余裕,然需兼顾民生与其他政务。你随周世伯学习度支已有段时日,依你之见,此番军费,当如何筹措,方能既不误战事,又不伤民力?”
李玄业沉思良久,方谨慎答道:“回父王,儿臣以为,可数法并举:其一,动支常平仓备边粮秣,此本为军用,正当其时。其二,发行‘军需债券’,向郡内富商大贾借贷,言明战后以府库钱帛或未来商税抵扣,并给予些许利息,既可筹款,亦可捆绑其利益。其三,紧缩非必要开支,如王府用度再减一成,暂停非紧急工程,将资金优先用于军备。其四,鼓励民间助饷,可张贴布告,言明胡虏欲毁我稼穑,号召百姓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所捐钱粮记名在册,战后旌表,亦可抵部分赋税。如此,或可解燃眉之急。”
李凌闻言,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儿子能想到动用常平仓、发行债券、紧缩开支、鼓励捐输等多种方式,且考虑到了社会动员和利益捆绑,已颇具理财头脑。
“善!”李凌赞道,“业儿所虑甚周。然,尚需注意两点:一、发行债券,需有度,有信,否则易失商民之心。二、鼓励捐输,重在自愿,不可强摊,否则反失民心。此事,便由你协助周世伯,拟定详细章程,务求稳妥。这也算是对你度支之能的一次考较。”
“儿臣定当尽心竭力,协助世伯办好此事!”李玄业见父亲采纳己见,并委以重任,心中激动,更感责任重大。
五月初,夏耘进入高潮,田野里一片繁忙。北地边境的气氛也日渐紧张起来。赵破奴的部署已基本到位,边境各塞明显加强了戒备,游骑往来频繁。派往漠南的“夜不收”传回消息,已发现匈奴右贤王部有大规模集结的迹象,其目标直指朔方方向。大战的阴云,再次笼罩北地。
与此同时,李玄业协助周勃拟定的军费筹措方案也已出台。通过动支储备、发行有限债券、压缩开支等方式,首批军需物资已顺利调拨前线。北地军民同仇敌忾,富户捐输亦算踊跃,局势虽紧,然人心未乱。
五月中的一个夜晚,李凌独坐书房,审视着各方汇集的情报。西线,张骞仍在乌孙艰难周旋;东线,匈奴大军压境在即;内部,夏耘、筹饷等事千头万绪;身边,世子正在压力下快速成长。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沉静。这一切,正是他作为北地之主必须面对和驾驭的。多线并举,固然劳心费力,却也是壮大自身、磨练继承人的必由之路。他提笔蘸墨,开始批复一份份文书,北地郡的机器,在他的掌控下,正高效而有序地应对着四方的挑战。
【史料记载】
*官方史·汉书·食货志:“(文帝时)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二年夏,凌公督夏耘,安内政;筹军备,御胡虏;续图西域,连军须靡。世子玄业习农政,参度支,益显干才。北地处变不惊,多线并进。”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夏耘时节,上帝垂拱而治;胡骑压境,圣域从容应对;圣嗣历练,渐通经世之道。”
*北地秘录·凌公夏政:“李凌内修外攘,督导农事,部署边防,暗图西域,世子涉足实务,北地处繁剧而愈显沉稳。”
(第三百七十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