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臣谨记父王教诲!”李玄业深受启发。
十月中,第二批西域官督商队满载而归,抵达狄道。带来的不仅是堆积如山的货物(玉石、皮毛、香料、葡萄美酒),更有那几名西域工匠和百匹神骏的大宛马,引得全城轰动。李凌亲临校场,观看大宛马驰骋,见其果然骨骼清奇,奔驰如电,大喜过望,重赏商队上下。他特意召见那几位西域工匠,询问其技艺,承诺提供优厚待遇与工作环境,鼓励他们将技艺传授于北地子弟。此举不仅增强了北地的技术实力,更向西域传递了北地重视人才、开放包容的信号,有利于吸引更多技艺之人前来。
与此同时,赵破奴根据李凌的指令,对边境防御进行了调整,加强了夜间巡逻和预警,并组织了几次成功的越境报复行动,焚毁了几处匈奴的小型草料场,俘斩百余胡骑,有效遏制了匈奴的渗透势头,边境局势暂时趋于一种紧张的平衡。
十月下,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降临北地,预示着严冬的提前。李凌立即下令各县,核查贫弱百姓过冬物资储备情况,开仓平抑物价,并派出官吏巡查,防止大雪压塌民房,确保无人受冻挨饿。这些举措,进一步赢得了民心。
也就在此时,公孙阙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南越王赵佗的使者,假借商队名义,秘密抵达了狄道,请求觐见靖王。
李凌闻报,心生警惕。南越远在岭南,与北地素无往来,赵佗此时遣使前来,意欲何为?他下令秘密接见。
使者呈上赵佗的亲笔信和厚礼,信中言辞谦恭,表达了对靖王“威震西陲”的敬仰,并隐约提及“天下纷扰,英雄当有所为”之意,似有试探联合之心。
李凌阅毕,心下了然。赵佗这是见新朝初立,中央权威未固,四方诸侯心思浮动,故来试探边镇强藩的态度。他不动声色,对使者道:“南越王久镇岭南,保境安民,劳苦功高,凌亦久仰。然,如今天子圣明,海内一统,我等臣子,唯当恪尽职守,以报皇恩。南越与北地,相隔万里,各守疆土,互通有无即可,共举大事之说,切勿再提。使者远来辛苦,且在馆驿安心歇息,容本王略备薄礼,回赠南越王。”
一番话,不卑不亢,既全了礼节,又明确划清了界限,绝口不提任何可能授人以柄的言辞。使者见李凌态度坚决,知难而退,数日后便带着回礼离开。
事后,李凌对周勃、公孙阙道:“赵佗,枭雄也。其意不在交好,而在祸水西引。我等万不可卷入其是非之中。然,此事亦提醒我等,新朝之下,暗流涌动,各方势力皆在观望。我北地,更需谨言慎行,稳守根基,绝不做出头之鸟。”
“王爷明见!”二人叹服。
秋深岁晚,狄道城在初雪中显得格外宁静。靖王府内,李凌审阅着年终总结与来年计划草案,思绪已飞向来年。北地郡在这个多事之秋,稳扎稳打,内外兼修,不仅安然度过,更在西域经营、边境防御、内政建设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世子李玄业的成长,更是让他看到了家族传承的希望。然而,他深知,眼前的平静只是暴风雨的间歇,来自北方草原的威胁、朝廷莫测的意图、以及四方诸侯的暗流,都预示着未来的道路绝不会平坦。但此刻,北地郡这艘航船,在他的掌舵下,正以前所未有的稳固与自信,蓄势待发,准备迎接任何挑战。
【史料记载】
*官方史·汉书·文帝纪:“(文帝)元年……南越王赵佗称臣奉贡。”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元年深秋,凌公统筹岁末,内修政理,外御胡虏,西通商路,婉拒南越之诱。世子玄业习战略,益明根本。北地仓廪实,武备修,势愈坚。”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秋深谋远,上帝明察四方,圣域根基深植,圣嗣通晓全局。”
*北地秘录·凌公秋深定策:“李凌处变不惊,安内攘外,西拓有成,巧拒南越,世子得授方略,北地稳渡岁末。”
(第三百六十六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