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臣遵命!定当细致观察,虚心学习!”李玄业知道这是父亲有意锻炼他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郑重答应。不久,他便随同一个由郡府法曹掾带领的巡察组,前往狄道附近的一个中等县份,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基层巡察实践。
就在北地郡内部忙于整顿之际,六月下旬,来自西方的消息,终于由一队快马传回狄道,带来了关于第二批西域商队的最新情况。郡丞公孙阙第一时间将密报呈送李凌。
“王爷,西域商队有消息了!”公孙阙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商队已安全抵达楼兰,交易颇为顺利!此次所带丝绸、瓷器、茶叶等物,甚受西域诸国欢迎,获利较首航又有增长。更可喜者,商队总领设法与车师、龟兹等国重臣建立了联系,带回了更多关于西域局势、物产、交通的详实信息。”
李凌仔细阅读着商队总领的书面报告和绘制的舆图,眼中露出欣喜之色:“好!甚好!可知西域诸国,对与我朝通商,态度如何?匈奴势力,在西域影响几何?”
公孙阙答道:“据报,西域诸国,如车师、龟兹、疏勒等,皆渴望与汉地通商,换取所需之物,尤其对铁器、良种、医药需求甚切。然,皆畏匈奴之威,态度暧昧,既想与我交易,又恐匈奴报复。匈奴右贤王部在西域东部仍有较强影响力,设有关卡,征收重税,但其控制力并非铁板一块,诸国暗存离心。商队此次能顺利交易,亦是利用了诸国与匈奴之间的矛盾,以及我货物之吸引力。”
李凌沉吟道:“如此看来,西域确是一盘复杂的棋局。利益巨大,风险亦不小。然,正因其复杂,方有我运作之空间。可令商队,继续以商贾身份,低调行事,广结善缘,重点结交那些对匈奴不满、愿与汉地交好之国君或权贵。所需铁器(非兵器)、良种等,可酌情少量交易,以换取其信任与更重要的物资,如马匹、玉石、情报等。切记,当前阶段,以稳为主,建立信誉,摸清情况,切勿急于求成,卷入其内部纷争。”
“臣明白!这就去拟写回信,叮嘱商队总领。”公孙阙领命。
西域商路的再次成功,不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它为北地郡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经营西方的窗口,其战略意义随着一次次成功的探索而日益凸显。
七月初,边境方面,公孙阙的密探传回新的情报:匈奴右贤王部在高阙失利后,内部争议颇大。右贤王本人颇为恼怒,意欲再调兵马,雪此耻辱。但其麾下部分贵族,因去岁雪灾今春又损兵折将,部落生计困难,对再次南犯持谨慎甚至反对态度,认为应向西掠夺乌孙或向东压迫小部落以弥补损失。单于庭对右贤王此次贸然南侵导致失利,亦有不悦之声。目前,右贤王部似暂缓了大举南下的计划,转而忙于内部整合与争夺草场。
李凌闻报,对周勃、公孙阙等人道:“果然不出所料。胡虏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右贤王新挫,又逢内忧,短期内大规模南犯的可能性降低。然,其部生计困难,小股窜犯、掳掠边民的风险依然存在,防务不可松懈。此外,其内部矛盾,或可加以利用。子通,可设法散播消息,夸大单于庭对右贤王不满,或暗示其他部落正趁其虚弱抢夺其草场,令其无暇南顾。”
“王爷此计甚妙!臣这就去安排!”公孙阙心领神会。
与此同时,赴外县巡察的世子李玄业也返回狄道,向父亲复命。他详细汇报了所见所闻:某县吏治大体清明,但亦有胥吏在征收时故意使用大斗进、小斗出的伎俩盘剥百姓,已被巡查组查实法办;某乡户籍混乱,有新垦田地未入册,导致赋税不均,已责令整改;也见到了勤勉尽责、深受百姓爱戴的乡啬夫。他不仅汇报了问题,还尝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如统一度量衡、加强户籍动态管理、定期考核乡吏等。
李凌仔细听着,不时提问,最后欣慰道:“业儿,此次巡察,你看到了基层的真实情状,甚好。为政者,既要有高瞻远瞩之略,亦需体察入微之心。吏治之清浊,赋税之公平,直接关乎百姓之甘苦,社稷之安危。你能发现问题,并提出己见,可见是用了心的。日后处理政务,当时时以此番经历为镜,勿忘民生之多艰。”
“儿臣定当铭记父王教诲!”李玄业通过这次基层实践,对“治国平天下”的艰难与责任,有了更为具体和深刻的认识。
七月流火,北地进入了盛夏。夏收在即,田野里一片金黄。边境暂宁,但巡逻的骑兵依旧日夜不息。西域商队带来了新的希望与信息。内部的吏治整顿正在深入推进。靖王李凌坐镇狄道,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准确把握着风向与水流,引导着北地郡这艘航船,在平静与暗流并存的夏季里,稳健地向前航行。他深知,眼前的平静是暂时的,唯有不断巩固内功,拓展外势,方能应对未来更大的风浪。而世子的成长,则让他看到了北地未来延续与发展的希望。
【史料记载】
*官方史·汉书·文帝纪:“(文帝)元年夏,匈奴入寇,北地都尉击却之。”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元年夏,凌公赏功抚恤,整饬吏治,优化赋税,内政益修。西域商队再传佳讯,获利颇丰,西进策深入。匈奴右贤王内争暂缓南图。世子玄业巡察州县,初涉民情。”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战后抚巡,上帝整肃内务,圣域西讯通达,圣嗣体察下情。”
*北地秘录·凌公治夏:“高阙捷后,李凌安内攘外,吏治赋税并抓,西域商路续通,匈奴内讧,世子习政知民,北地根基愈厚。”
(第三百六十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