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0年汉前少帝三年农历正月至二月
凛冬渐逝,春寒料峭。匈奴大军狼狈北遁的消息,如同第一缕穿透厚重云层的阳光,驱散了笼罩在狄道城上空近两月的阴霾。然而,当最初的狂喜与庆幸渐渐平复,展现在北地军民面前的,并非万物复苏的明媚春光,而是一片饱经战火摧残、亟待抚慰的疮痍之地。城垣之上,箭孔密布,被投石砸出的坑洼尚未填平,焦黑的痕迹无声诉说着守城战的惨烈。城下原本肥沃的田野,如今被敌我双方踩踏得一片泥泞,临近城墙的区域,积雪消融后,甚至还能看到暗红色的冰碴和来不及收拾的断戟残矢。通往城外的官道,因军队频繁调动和匈奴骑兵的蹂躏,变得坑洼不平,泥泞难行。更令人揪心的是,边境沿线那些曾作为前哨的烽燧、屯堡,许多已在战火中化为废墟,坚守其间的将士,非死即伤。战争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损耗,更是人心的创伤与秩序的紊乱。靖王李凌深知,击退强敌,仅仅是度过了生存危机;如何迅速抚平战争创伤,恢复生产,重整秩序,安抚军民,并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统治、深化治理,才是真正考验北地政权韧性与他个人统治智慧的关键。与此同时,嫡子李玄业已年满八岁(虚岁),经过围城期间李凌有意识的引导,已对兵戈之事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战事既息,李凌决定顺势而为,开始让这位未来的继承人,系统地接触和了解政务治理的方方面面,将“识政”作为其教育的新阶段。
正月初五,年节的喜庆气氛尚未完全散去,但狄道城已迅速从节日的松弛中切换至战后重建的紧张节奏。郡府衙门内,炭火依旧旺盛,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与忙碌。李凌端坐正堂,麾下核心僚属周勃、公孙阙、高顺皆在座,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却又目光坚定。
“王爷,匈奴已退,然我北地,亦是伤痕累累。”长史周勃率先禀报,手中捧着一卷初步统计的文书,语气沉痛,“初步核查,狄道守军阵亡一千三百余人,重伤致残者逾五百;边境各堡寨守军,如黑石堡、鹰嘴隘等处,伤亡更为惨重,总计阵亡约两千,伤残近千。百姓因战乱流离、冻饿、以及匈奴零星掳掠而死者,亦有数百之众。房屋损毁、牲畜损失,尚未完全统计。”
郡丞公孙阙补充道:“边境互市完全中断,商路断绝,税收锐减。且战后流民滋生,治安案件有所增加。朔方虫达处,闻匈奴退兵,已有文书前来‘道贺’,实则探听虚实。长安方面,巡边使臣李广部前锋已抵达上郡,不日或将进入我北地境内。”
都尉高顺则从军事角度汇报:“末将已派斥候远出百里哨探,确认稽鬻主力确已远遁,然其游骑零星活动仍未绝迹,不可不防。各营将士经长期守城,虽士气高昂,然亦疲惫不堪,急需休整、补充兵员、抚恤伤亡。”
李凌静听完毕,目光扫过堂下诸人,沉声道:“诸位辛苦。此战,我北地军民同心,浴血奋战,终退强敌,保家园不失,此乃大幸。然,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当下首要之务,非庆功,乃‘抚伤’与‘重建’。”
他随即做出详尽部署,条理清晰,重点明确:
“勃兄,你总揽民政,即刻着手三事:其一,优抚伤亡,安定民心。阵亡将士,依最高标准发放抚恤金,其家眷免三年赋税,子女由官府抚养至成年。重伤致残者,厚给赏赐,妥善安置,可酌情安排其从事力所能及的文书、仓管等职。阵亡将士遗骨,需隆重收敛,择吉日集体安葬,立碑纪念,本王亲往祭奠。百姓损失,由郡府拨付钱粮,予以补偿,助其重建家园。即刻开仓放粮,赈济因战乱困顿之民,尤重孤寡老弱。”
“其二,恢复生产,整顿秩序。春耕在即,需立即组织人力,修缮水利,清理田亩,发放种子、农具。鼓励军民协力,抢修道路、桥梁,畅通物流。对流民,予以登记,编入民户,分配荒地,贷给粮种,使其安居乐成。令各县加强治安巡查,严惩趁乱打劫、散布谣言者,迅速恢复市面秩序。”
“其三,缮治城防,以备将来。狄道城防受损处,需立即招募工匠民夫,加紧修复,并借机加固薄弱环节。边境废弃之烽燧、屯堡,视其战略价值,择要重建,重新派驻兵马。”
“子通先生,”李凌转向公孙阙,“外务与情报,不可松懈。李广将军将至,需依礼妥善接待,展现我北地战后井然之象,奏报战守之功,然言辞需谦逊,功归朝廷方略与将士用命。对朔方虫达,保持礼节性往来,探其真实意图。情报网络,重心转为监控匈奴北遁后之动向,尤其是稽鬻部是否真的远遁,其内部因疫病和败退是否产生新的变乱。同时,尽快恢复与河西友善羌胡部落的联系,重开边市,稳定周边。”
“高顺将军,”李凌最后吩咐道,“军务方面,边备不可因敌退而驰。主力部队分批休整,但边境巡逻警戒需立即恢复,防止匈奴小股部队回马枪似的骚扰。尽快统计各营缺额,着手招募训练新兵,补充战力。阵亡将士之空缺,需从预备役及此次守城有功之民夫中择优补充。军械损耗,命工匠营全力赶制补充。”
【系统提示:宿主在成功抵御外侵后,迅速将工作重心转向战后恢复与秩序重建,展现出卓越的危机后管理能力与民生为本的统治理念…宿主状态:于胜利后保持清醒,将主要精力投入内部抚慰与秩序重塑,并开始系统培养继承人,统治策略更显稳健与长远…】
计议已定,北地郡这台庞大的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只是此次的目标,从御外敌转向了安内伤。命令下达后,狄道城内外的景象为之一变。郡府组织的收敛队,开始小心翼翼地将城上城下阵亡将士的遗体搬运下来,集中安置,准备举行隆重的葬礼。官府衙役和郡兵走上街头,张贴安民告示,维持秩序,分发赈济粮。工匠和民夫们则扛着工具,开始修补城墙,清理街道。城外,原本荒芜的田地里,也开始出现了农人忙碌的身影,整地备耕。
李凌并未安居王府,而是轻车简从,亲自巡视各地。他前往伤兵营,探望慰问重伤的士卒,亲手为他们递上汤药;他深入受灾较重的乡里,查看民房损毁情况,当场指示周勃拨付钱粮;他登上正在修复的城垣,与工匠们交谈,询问工程进度和困难。所到之处,百姓军民无不感念王爷恩德,重建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与此同时,李凌并未忘记对继承人的培养。这一日,他特意将嫡子李玄业带在身边,参与一次郡府关于抚恤发放标准议定的会议。
年仅八岁的李玄业,穿着小小的锦袍,安静地坐在父亲下首旁听的位置上,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堂下恭敬禀事的各位曹官。周勃正详细陈述着不同等级阵亡将士的抚恤金额度、家属安置方案以及钱粮来源的预算。
李凌偶尔会打断周勃,提出一些问题:“勃兄,此抚恤标准,相较于关中内地,是否优厚?是否会引发周边郡县非议?钱粮支出巨大,库府可支撑否?若遇灾年,又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