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276章 秋课大计,暗涌渐明

第276章 秋课大计,暗涌渐明(1 / 2)

公元前194年汉高后四年农历七月至八月

时入七月,北地的暑气渐消,早晚已带了些许凉意。广袤的田野里,粟黍渐黄,沉甸甸的穗头预示着又一个丰年即将到来。狄道城内,关于秋收的筹备事宜已然紧锣密鼓地展开,仓曹官吏们忙着清点仓廪、检修器械,各县长吏也纷纷上报预估收成,一派繁忙景象。然而,在这片收获前的忙碌之下,靖王府高层心中那根关于长安政局的弦,却始终紧绷未松。初夏时节获悉的吕后与皇帝关系紧张、吕后凤体欠安的消息,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虽未迅速扩大,但其带来的微妙变化,却已开始悄然影响北地的决策与节奏。

七月中旬,靖王李凌在府中召集了一次核心议事。与以往侧重于应对具体危机不同,此次议事的主题更为深远——如何利用这可能出现的“变局窗口”,将北地的治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即全面评估并深化“靖边三策”的成效,并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好预案。

“王爷,今岁夏耘顺利,若无特大天灾,秋收可期。仓廪若再充实,我北地便有了更足的底气。”长史周勃率先禀报,语气中带着谨慎的乐观,“然,长安消息虽看似利好,终究虚实难辨。吕后与陛下之争,结局难料;吕后之疾,轻重未知。我等当下之要务,是在秋收前后,对郡内军政民政做一次彻底的核验与整顿,即推行‘秋课’大计。”

“勃兄所言极是。”公孙阙接口道,他面前摊开着大量文书,“‘靖边三策’推行已近两年,固本、抚远、育才,各有进展,然亦必有疏漏与不足。趁此秋高气爽,政务相对闲暇之机,应派遣得力干员,分赴各县,核验田亩赋税、仓廪储备、水利工程、吏治效能、军备状况、边市管理乃至学吏馆成效。此举一为摸清家底,二为发现弊病,三为考核官吏,四则……若朝廷真有变故,我等手握详实数据,进退应对,方能更有依据。”

高顺也肃然道:“军中亦需大考。去岁今春,侧重守城与应对突发,今边患稍缓,当系统检验各营士卒操练、兵器保养、阵型演练及各级军官指挥之能。尤其是新补充的兵员与提拔的将领,更需严加考核。”

李凌静听众人建言,目光沉静。他深知,在外部政治压力可能出现松动的关键时刻,内部的精耕细作显得尤为重要。这“秋课”大计,看似是常规的政绩考核,实则是应对大变局的未雨绸缪。

“诸位所议,深合我意。”李凌最终定调,“此‘秋课’,非比寻常。其目的,不仅在于核验过往,更在于锤炼内功,以备将来。勃兄,你总揽全局,制定‘秋课’细则,成立考课专班,由你与子通先生总负其责。各曹署需全力配合,分赴各县,不得敷衍徇私。考核内容,务求全面:农事看收成与仓储,工事看水利与城防,吏治看效率与清廉,军备看战力与纪律,边务看安宁与互市,学馆看成才与实用。考核结果,分为上、中、下三等,记录在案,作为官吏升黜、赏罚的重要依据。”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凝重:“尤其要注意,此次核验,需格外关注钱粮、军械、人口等核心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所有账册、名册,需交叉核对,严防虚报、瞒报。我要的,是一个实实在在、滴水不漏的北地!”

“臣等明白!”周勃、公孙阙肃然领命,感受到此次“秋课”不同寻常的分量。

【系统提示:宿主在外部出现潜在转机时,选择深化内部治理,推行系统化考核,旨在提升整体实力与应变能力,统治策略更趋精细与主动…宿主状态:把握时机,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制度化考核强化统治根基,展现其深谋远虑与务实精神…】

“秋课”大计一经提出,北地郡府这台机器立刻高速运转起来。周勃与公孙阙连夜制定出详细的考核条目与评分标准,涵盖了军政民政的方方面面。很快,数支由郡府精干吏员组成的考课小组,分赴陇西、安故、渝中、狄道等各县。他们不再仅仅听取汇报,而是深入乡里,实地丈量田亩,核对仓廪存粮,检查渠陂质量,访谈乡老百姓,甚至随机抽查军械库,观摩士卒操演。考核之严谨、细致,为北地建郡以来所未有。

这一举措,在北地官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能吏干才摩拳擦掌,视其为展现政绩、获得擢升的良机;也有庸碌或因循守旧者惴惴不安,生怕被查出纰漏。整个北地的官僚体系,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下,效率和精神面貌为之一振。

与此同时,李凌并未放松对外的警惕。他指示公孙阙,加大对长安情报的搜集力度,特别是关于吕后病情、皇帝动向以及朝中重臣(如陈平、周勃等)态度的消息,力求更准确、更及时。他判断,如果吕后健康状况真的恶化,或其与皇帝的矛盾公开化,那么朝廷对边郡的注意力必然会分散,这将是北地巩固自身、甚至争取更有利地位的绝佳机会。但他也反复告诫属下,绝不可主动介入长安政争,北地的策略永远是“静观其变,固本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