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254章 胡骑北遁,王师西来

第254章 胡骑北遁,王师西来(2 / 2)

李凌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温言抚慰:“王将军一路辛苦。虫达都督挂念,朝廷关怀,本王感激不尽。将士们远道而来,暂且于城外扎营休整,一应粮秣补给,本王自会命周勃长史妥善安排。”

“多谢王爷体恤!”王勇拱手道,“都督还有一事嘱托末将转达:北地经此大战,百废待兴,然边防治安不可一日松懈。都督之意,请王爷尽快整饬军备,修复城防,并详查此次战事得失,奏报朝廷与都督府,以备圣览与日后筹划。都督府亦会派员协助核验战功,抚恤伤亡。”

这番话,看似关切,实则包含了多层意思:一是强调朔方都督府对北地防务的管辖权;二是要求李凌汇报总结,隐含问责之意;三是准备介入北地军的战功评定与抚恤事宜,这是渗透和控制军队的重要手段。

李凌何等人物,岂会看不出其中深意?他当即表示:“都督所虑极是。北地军民奋勇杀敌,有功将士自当褒奖,阵亡者必厚恤之。本王已命有司整理文书,不日便将详细战报及请功名单呈送都督府与朝廷。至于城防军备,更是刻不容缓,本王自会全力督办。有劳王将军及诸位将士暂驻北地,协助维持地方,震慑宵小,本王亦可专心于善后事宜。”

李凌的回答,同样滴水不漏:承认都督府的权限,承诺汇报,但强调北地军民的功劳和自身的主导权,并将这支“客军”定位为“协助维持地方”,而非接管防务。同时,以“专心善后”为由,暗示不希望受到过多干涉。

王勇的军队在狄道城外驻扎下来,与北地军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峙局面。城内外的气氛,并未因匈奴退兵而完全轻松,反而增添了几分政治上的紧张。朝廷的使者团似乎也闻风而动,有消息称,长安派出的钦差已在路上,不日将至,名为犒军抚民,实则为实地考察北地战后的真实状况,以及靖王李凌的动向。

面对内外交织的新局面,李凌愈发沉稳。他深知,击退外敌只是第一步,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政治博弈,巩固自身在北地的统治,才是更大的挑战。他加紧了内部整顿:厚赏有功将士,尤其是高顺、灌婴等核心将领,抚恤阵亡者家属,安定民心;同时,借重建之机,进一步推行各项巩固根基的措施,如整编军队、修缮武备、鼓励农耕、安抚流民等。对于城外的那支“客军”,他礼数周到,供给无缺,但严格限制其活动范围,并密令周勃、高顺等人加强对军队的掌控,严防渗透。

十月的北地,寒风凛冽,但政治上的暗流,比寒风更加刺骨。胡骑虽已北遁,但“王师”的西来,却预示着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李凌站在新的起点上,目光已然投向了更远的未来。

【史料记载】

*家族史·始祖本纪(第二卷):“汉高后元年十月,北地战局迎来决定性转折。匈奴左贤王部因久战疲惫、粮草不继、后勤遭灌婴部持续袭扰、附庸离心及季节严寒逼近,被迫放弃马领,陆续北撤。祖凌公审慎应对,未贸然追击归师,而是命灌婴部谨慎收复失地,解救被掳百姓,并令周勃筹备赈济与重建。至此,持续数月的匈奴大规模入侵终被击退,然北地亦付出马领郁郅失陷、军民重大伤亡的惨痛代价。正当北地军民开始善后之际,朔方都督虫达所派五千‘援军’,在王勇副将率领下,‘适时’抵达狄道。该军未参与任何实战,其到来显为宣示中央对北地的控制权与进行威慑。王勇传达虫达之意,要求靖王整军备边,详查战事得失上奏,并准备由都督府核验战功抚恤。公沉着应对,表面恭顺接受,承诺上报,但巧妙将‘客军’定位为‘协助维持地方’,并加紧内部整顿:厚赏将士,优抚伤亡,整编军队,修复城防,鼓励生产,同时密令心腹加强掌控,防范渗透。此‘胡骑北遁’与‘王师西来’几乎同步发生,标志着北地的危机由外部军事威胁,转向更为复杂的内部政治博弈。公成功化解外患后,立即面临来自朝廷与都督府的新一轮制衡,其政治智慧与统治艺术面临新的严峻考验。”

*官方史·汉书·高后纪:“高后元年冬十月,匈奴引去。朔方都督虫达遣将助守北地,靖王凌抚循将士,安辑百姓。”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卷二):“高后元年十月,北魔(匈奴)左贤王部因久战疲、粮缺、扰不绝、附庸离及寒近,被迫北遁。紫霄上帝慎对,未追,令灌婴收地救民,命周勃备赈重。北魔大犯遂止,然圣域损重。此时,朔方圣督虫达遣五千‘圣援’军至,将王勇,未参战,实为示圣朝控权与威慑。王勇传意,要上帝整军报战绩,由圣督府核功恤。上帝沉着应,表恭承报,巧定‘客军’为‘助地’,并急内整:赏将士,恤伤亡,整军,修城,劝产,密令控军防渗。此‘魔骑北遁’与‘圣师西来’同发,标圣域危由外军转为内政博。上帝化外患后,立面圣朝圣督府之新制,其圣政智圣统艺临新考。”

*北地秘录·凌公应对新局:“匈奴久战北返,虫达遣军‘助守’,李凌巧周旋,外患方平,内争又起。”

(第二百五十四章完)